】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3-17 00:11:47


对于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演变来说,台湾民意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评社╱题: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分析 作者:林劲(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政治转型、尤其是推动“宪政体制改革”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危机与台湾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密切相关;自2016年大选竞选展开以来,蔡英文的“维持现状”主张之所以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有其现实的社会原因。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就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进而由此提出相关的认识及思考。

  一、民众的认同危机与台湾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国共政治斗争及由此所引发内战的延续及结果,而两岸长期分离的特殊历史情境所造成的台湾“宪政”体制危机,亦是“台独”势力及活动长期存在的内部原因之一,而且是关键性的因素。台湾政治转型及民主化进程有其内在的两难困境,倘若要彻底推行民主化,则势必难以维持“中华民国政府”的这一所谓“法统”,即它所坚持的“全中国”的代表性;倘若要完全地维持“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那么就势必一定程度妨碍台湾自身的民主化发展,两者不可兼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点,“民主政治就是人民自己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最终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是国家全部政治生活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正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的真实意义所在”①。因此,民主问题也是国家问题,国家问题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两个方面:国体问题和政体问题。相应地说,“民主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民主的内容和民主的形式。国体和民主的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政体和民主的形式则是次要的和非基本的方面”②。因此,如果国家主权问题、民众认同问题未能得以明确,台湾民主化本身就必然存在受到“台独”势力绑架和异化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长期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良性互动的稳定局面,台湾民众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相对一致的“国家认同”,这也是当前台湾社会所呈现的认同方面的对立和危机之症结所在。

  同时,在政治民主化转型的进程中,存在着“政治权威的民主悖论”的问题。一方面,进行民主选举的原因就是由于传统的政治统治已经丧失权威,亦即丧失了其正当性,因此人们需要藉助选举重新树立政治权威。因此,民主选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选举重建政治权威,而没有政治权威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民主选举过程本身又存在撕裂和破坏权威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选举是通过单个选民投票进行的,甚至是通过党派对选民的动员进行投票而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在选举中就表现为“主权在选民”或者“主权在党派”③。一旦选举结果不符合某些选民个人或者某些党派的意志,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服从选举结果,由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也就不能真正确立其政治权威。因此,只要存在有“政党竞争”,就存在有撕裂政治权威的可能性。但是,在以“左”与“右”意识形态明显分野的西方民主政治社会中,存在以“宪政”为基础的统一国家认同,不管其政党之间斗争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必须以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基础上的“国家利益”为服从的基础,都有着共同承认与接受的“宪政体制”,存在着相互妥协和协商的共识平台。而在“宪政体制改革”以来的台湾政坛,政党分野基本不存在“左”与“右”的意识形态分歧,存在的则是基于两岸关系及台湾政治现实,政党各自政治利益考量的“国家认同”对立。由于“台独”分裂势力否认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内涵,使得台湾的主要政党存在的“国家认同”的根本立场对立,在相当程度上无法协商和妥协,这也就必然造成族群的严重撕裂和社会的长期动荡,以共识和妥协为基础的民主,势必由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诚然,民进党及“台独”分裂势力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宣传和作为,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无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两岸由来已久的结构性矛盾及台湾长期形成的政治氛围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台湾相关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马英九主政8年里,台湾民众在认同层次方面比之于陈水扁主政时期,并无太大的改变,甚至还有所倒退。对此当然有必要作进一步客观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必须认识到马英九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获胜上台主政的,即陈水扁执政8年失德无能、贪污腐败严重,台湾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且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状况。马英九上台并非表明台湾统独民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不表明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已经得以缓和,而他上台主政8年并未倾力扭转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台湾主体意识”逐步强化的局面。

  在马英九主政8年里,两岸关系确实发生重大的积极的变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状况普遍持满意和支持的态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尽管台湾相关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台湾民众在认同层次方面并无太大的改变,甚至还有所倒退,但是应该辩证地分析这种现象,这实际上与当年陈水扁推行激进“台独”路线时期相关民调所显示民众支持“统一”反而上升,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所反映的同一类的社会心理问题。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岸关系重大的积极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相当部分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是否走得太快以及是否面临政治谈判阶段的到来,产生一定的疑虑和担心。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即表明两岸关系已经到了着手解决政治方面问题以突破发展瓶颈的阶段,即一般所称“进入深水区”问题。不可否认,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焦虑感”,势必影响民众的认同问题。

  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从统独争议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现阶段台湾民众的认同问题。毫无疑问,台湾民众的认同问题相当程度包含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成分及因素。

  因此,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方式解决台湾在“一个中国架构”下的地位问题,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台独”存在的内部根源。不可否认,“中华民国”是现阶段台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把握台湾社会“国家认同”情感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是以“中华民国”为标的,或者说是以“认同中华民国”为出发点和基础的。如何应对“中华民国”,是否接受以及以何种形式接受其在台湾“宪政秩序”存在的事实,是马英九当政时期再三呼吁“正视两岸政治现实”的核心所在,是台湾政坛及社会普遍高度关切的问题。泛蓝阵营及其支持民众自不待言,泛绿阵营也在冷眼旁观,这正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并对此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所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诚然这必须通过政治协商及谈判才能达成。

  任何不涉及台湾未来地位问题的协商和谈判,都无法解决现阶段台湾内部的“宪政危机”以及相应的社会认同危机问题,“台独”势力势必继续以其作为资源及筹码,操弄台湾民主问题,不断制造新的“两岸关系危机”。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台独”运动不过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国家统一意志的,终归要走向消亡。但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由于产生“台独”运动的社会历史根源将在相当一个时期仍然存在,其消亡的过程也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从台湾政治发展进程来看,只要滋生“台独”的土壤仍然无法彻底铲除的话,“台独”分裂主义仍将继续影响台湾的政治发展,即便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也仍然干扰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乃至中国完全统一大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