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改革学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访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孙明扬
http://www.CRNTT.com   2010-07-27 14:13:24


孙明扬局长
  中评社╱题:改革学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访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作者:刘乃强(香港),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本刊学术顾问

  香港在去年九月开始实施“三三四”新学制,有数十年历史的中学会考亦会在今年举行最后一届考试。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转变,在香港有部分市民也尚未完全掌握这种转变的要旨。日前《中国评论》月刊专访了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先生。

  改革学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刘乃强:“三三四”新学制将对香港的教育体系产生巨大影响,请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要点。

  孙明扬:好,首先我就说一下香港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学制改革。你知道,香港地少人多,又没有什么别的资源,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所以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学生念完书后在社会怎么竞争,在全世界怎么竞争--现在很多领域都是全球一体化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得更远。

  从汇聚人才这方面来看,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那么我们就要问:从前的教育制度,在现时的世界环境下,能否培养出最合适的人才。当然对教育制度的思考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在97年之前有很多前辈就已经开始沿着这个思路在考虑了。

  那时候就觉得,在香港这个开放的社会,如果按照以前的一套教育制度,太早分科、分班、分专业,这样出来的效果反而不是很理想。事关现在的社会不断涌现新需求,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想计划加入那个行业,就传授那些知识给学生。以前文科理科的划分,可谓“泾渭分明”。但是现在有很多传统的知识,在外面可能已没有配对的工种,新的东西难以预测,我们不禁会问,通过传统的教育制度可否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呢?

  面对这样的不可预测性,就需要“返璞归真”,将重点放在培养基本功,打好基础以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新学制下必修四个科目,就是中文、英文、数学和通识。香港在中英文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我们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我们又有英文的传统,因此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即是说,最多人讲的两种语言,我们都融入了香港的教育制度之内;然后就是数学,这个是必备的能力;第四个就是通识。通识就是鼓励同学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这个是没有书本教的。比如,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一个是世界杯,一个是政改,像世界杯就没有教科书教,政改也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治学态度和理念,我们现在教学生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关键在于要教他们怎样去学习。比如面对新的事物,你怎么应付?你见到新事物的时候,你是怎样将它分类的,或者未分类之前,你如何搜集资料?搜集资料后,就要学会怎么分析,然后自己下结论,再跟朋友、同学、师长讨论。这样,你就经过一个筛选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结论,再归纳并介绍给他人,别人可能会跟你辩论,但辩论的过程你又可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换言之,整个过程就是要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和总结。

  其实,每做一样事情,不外乎都是这么一个过程,当然事情的背景、概念、内容都不一样,但治学态度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我们“三三四”新学制的精神。

  在新学制下,中学由以往的五年,变成初中三年加高中三年,然后大学从三年改为四年,“三三四”就是这么来的。高中除了四个必修科目外,我们同时提供众多的选修科目。

  大学方面也会配合改革,我们鼓励学生在大学第一年不要那么快固定专业,就在像美国读医科,学生的本科就不是读医科的,你可先修毕一个理科学位,再读医科也行;再比如说学生计划读文科,也不妨碍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读点应用数学之类,将阅历变得更丰富,视野变得更宽广。

  通识教育属新事物需经实践提升质素

  刘乃强:新学制在基本上有几个很重要的转变,那么它对学生的要求,与旧学制对学生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呢?

  孙明扬:新学制的学生要开放很多了。其实,无论是学生、老师,以至家长都需要时间适应制度上的转变。

  比如通识教育,已经推出来六、七年了,有的学校有先见,他们现时已经做得不错,但对部份学校来说仍属新尝试。以前我们读书,老师的授课主要是单向的,现在慢慢都变成互动。通识老师不是拿著书本教,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资料作教材,作提纲挈领的讲解,引导同学学会讨论、归纳和总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