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统计局将按计划于6月14日公布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前夜,外电的“章鱼帝”式预测被热议。
6月13日,人民网经济频道以《路透社回应7次精准预测中国CPI 最新一次改变来源》为题指出,“有媒体日前爆料称,央行和国家统计局有官员因涉嫌提前泄露宏观经济数据,在今年三四月份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另有媒体指出,仅路透社就曾在近两年中,7次精确‘预测’到中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
同一天,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发表题为《网络再现疑似提前“走光”5月宏观数据 记者调查“数据泄密门”背后深层背景》的文章。文章说,“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
“不能把问题转嫁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6月8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多方努力严防数据提前泄露》的时评称:“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在正式发布前,属于国家秘密,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昨日更是提出,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CPI,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
对于外界热议甚至指责外电精准预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一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展江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这提醒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里有这一条,内部保密制度和信息公开条例相协调。这是向美国学来的原则,是一种理念。美国信息自由法中有这一条,国际通行的信息公开条例中都包括这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