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围绕着每年一次的大学录取工作,颇有一些事引人注意。
首先,是地处香港的大学北上招收中国大陆内地高考学生,在内地名校瓜分高分考生的盘子中,牢牢地插上了一筷子,并且在盘子中里外翻检,尽其可能地“夹”走了盘中的精华。其次,就是在香港的大学翻检完后,大陆内地的名校开始争抢剩余的高分考生,并且为此展开了舆论交锋:先有复旦大学招生组在湖北与北大交火,后又有复旦大学与同城的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校网站和招生微博上相互指责对方“挖墙脚”,抢夺已经报考本校的高分考生……
看来,香港的大学这一“筷子”捅上来,让每年一次的高校生源争夺战更趋白热化。曾几何时,香港的大学哪里在大陆内地名校的眼中,这几所学校规模有限,校域面积巴掌块大,校史短暂,有的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才最终成校……即使现在,也仍有人指称香港的大学“牛”于内地之处就在于“钱多”,而香港的大学不可能好于大陆内地大学的关键就在于其“学生来源狭窄,学生质量不行”。但是,无论如何,毕竟是在信息发达的现在,在香港的大学和大陆内地的名校有了可资进行比较的条件下,那些被认为是高中生中最优秀的人,用脚投了香港的大学一票。
香港的大学,在其不长的历史中,已经诞生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高锟。而在大陆内地一些人眼中不能为香港的大学输送“高质量学生”的香港中学,其实也已经为美国的大学输送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就是这样的成绩,数量不知多少倍于香港所有大学的大陆内地名校,在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当然,那些为大陆内地名校输送过无数高质量学生的数不胜数的高中名校,也没有成为过哪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中学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