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泰斗史树青、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骗贷10亿。事情曝光后,公众舆论哗然。
整个事件中,最令人费解之处,是顶级专家们何以会错得如此离谱?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由于史树青先生已经作古,而其余四位当事专家统统将责任推给他,使得此事件像罗生门一样,真相无望大白。由于所贷之款已被空壳老总挥霍殆尽,银行损失更无望追讨。欲望的盛宴过后,留下的是一地道德与良知的鶏毛。
无疑,事件首先打击的是鉴定与收藏行业的公信。根据央视报道,天价般的评估结果,评估过程却近乎儿戏。拿了几万评估费的专家们,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是围着玻璃柜子看了会儿就做出了判断。如此粗疏的鉴定过程,不能不令公众质疑专家们的专业精神与学术操守。而专业精神缺失下的“豆腐渣”鉴定工程,无法不累及收藏业的声誉。公众自然要问,连顶级专家们的鉴定都如此不靠谱,文物收藏业还能信任吗?
专家学者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也受累于此事件,再创新低。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放弃专业精神,为公权力与市场利益背书之事多有发生,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污名化趋势,“教兽”、“砖家”成为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蔑称。大众的行为固然有非理性的色彩,但知识者尊严的崩塌,责任首在自身。学者专家们的行为,如果像评估“金缕玉衣”一样,没有对专业精神起码的坚守,其社会信任的不断流失,就只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金缕玉衣”事件也提出了银行监管的新课题。仅凭文物的估价,能否作为抵押的标准?这一事件中,有没有银行腐败的因素?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展开深入调查,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