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函授班,将来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小说《围城》中,方鸿渐花30美元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令人捧腹。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2000年前后,一条来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广告介绍,该“大学”通过研讨会、讲习班和远程学习,为“成熟的个人和高管提供高级专业课程”,包括硕士和博士课程。2001年,学者陈春花从该校获得一张工商管理博士文凭。
近日,网红教授陈春花学历引起质疑后,北大回应正在调查。但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这个所谓的“爱尔兰欧洲大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鸡大学”。早在2000年,爱尔兰教育部门就介入调查。2005年,英国媒体揭穿了5所假大学,其中就有“爱尔兰欧洲大学”。在我国教育部的“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这同样是一所查不到的学校。但就是这样一个作坊颁发的文凭,却成了一些人成名成家的“通行证”,甚至为他们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某种程度上,“陈春花”幷不是一个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国内高校开始逐步重视高学历人才,社会一度产生“学历崇拜”“海归崇拜”的现象。有不少人精准预判到了社会需求,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差,将自己迅速包装起来。有媒体报道,与陈春花差不多同期,亦即2000年之后头几年,有不少高校教授毕业于这所“爱尔兰欧洲大学”。既然如此,就不妨穷追到底:究竟还有多少“陈春花”?他们敢不敢把自己的简历晒出来,接受阳光的曝晒?
另一个颇为讥讽的现象是,这些善于钻营走捷径的人,却更容易比“老实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一次,陈春花之所以引起关注,更多是因为华为与之公开“结怨”,不少网友顺藤摸瓜,发现了简历上的蹊跷之处。也许没有这次网络舆情,陈春花依然担任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全职教授,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这些学校,无一例外没能看清那个读了一年的“野鸡大学”,难道,网友比它们更高明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