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关于不再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等全面禁止的规定,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以前在上海是全面禁止的,新规则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较好地平衡了市容管理需要与民生需求。
要知道,“路边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曾不断被贴上妨碍市容、影响道路交通等标签,几乎被视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看不到路边摊,似乎被当成了城市文明指数的一种象征,而关于城管与路边摊经营者的执法纠纷,也时常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宣布对路边摊不再“一刀切”禁止,让人感受到城市治理观念的新变化。
其实,路边摊作为一种边缘性的城市经济活动,它之于民生和市民生活的便利,都有着直接的好处。同时,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对它的包容,更是刺激消费,留住城市烟火气的务实之举。因为设摊经营相对来说门槛较低,且成本较低,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早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不久,成都等城市就发文允许商家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
不过,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设摊经营包容的背后,实际也是因为如今的“地摊经济”,确实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再完全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它。事实上,上海、成都等地对于地摊经济的放行,都离不开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大背景。也就是说,如今的地摊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形态,它理应在城市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