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台湾智库:加强两岸资本市场交流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08-11-29 07:40:11  


   中评社台北11月29日讯/中央日报网路报刊载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韦伯韬、助理研究员周信佑关于如何加强两岸资本市场交流合作的论文,全文如下:

  前言 
 
  随着全球化之发展,全球之资本市场逐渐走向自由化、国际化与大型化为90年代起不可阻挡之趋势。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剎那之间影响扩及全球,成为金融海啸,全世界都承受相当严厉的考验,除了银行与寿险机构纷纷倒闭外,原物料大跌,股市大跌,重创了全世界的财富。全球面临的金融危机并非突然发生,因此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解决,各国必须透过国际持久合作并展现决心,才能安然度过此次风暴。在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签署了航空直航、海运直航、邮政与商品检验等四大合作机制,开启两岸合作契机,两岸正式进入大三通时代,是否能改变过去资金、人才单独往中国大陆流动的方向,这是台湾经济能否摆脱困局的重要关键。 

  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2007年台湾金融服务业名目生产毛额达新台币1兆2644亿元,占整体GDP比重达10.04%,是次于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的第三大产业。近来台湾的金融经营环境日益困难,不仅隐性逾放比居高不下,资产品质也急剧恶化,家数过多,更是造成银行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以台湾 2,300万的人口,就有37家的本国银行、32家的外国银行、316家的基层金融,这些金融机构所开设的分行,在台湾共有4,514家的分支机构,金融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其中银行从业人员16万5千人、保险从业人员30万人、证券从业人员3万多人),家数众多,竞争激烈,唯有透过两岸交流,寻求互利合作,方能提升竞争力。而两岸金融交流,瓶颈在于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尚未能顺利签订。因此,在两岸交流的障碍逐步解决后,两岸金融备忘录“MOU”的问题则刻不容缓。 

  台湾金融业赴大陆投资设点,最早由86年证券业开始,接着89年保险业也跟进,而银行业在90年才获准赴大陆设立代表办事处,但迄今未能直接对大陆进行投资。根据““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资料,截至97年2月,共有10家台资银行、13家台资证券公司与14家产、寿险公司,分别在大陆设立48个办事处。一旦金融问题能有所突破,不仅可以解决台湾金融业过度竞争问题,亦能解决大陆金融人员培训、相关经验不足之困扰,提升两岸金融整体竞争力。 

  两岸在金融监理方面虽各采分业与一元化金融监督管理方式,但两岸的金融市场都大步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由于台湾经济开发较早,台湾银行、证券及保险事业的产业发展、人才培训、业务拓展、商品创新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等都较大陆为进步。尤其是台湾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及金融改革的经验弥足珍贵。当前大陆正面临经济转轨中的金融体制巨大变革,台湾的人才及经验一定可以提供实质的助益。 

  贰、两岸金融交流之问题分析 

  两岸经贸、投资的往来,从1979年解冻,历经试探、稳定增长阶段,成果斐然。根据两岸贸易统计指出, 2007年全年对大陆贸易顺差为462.6亿美元,创下历年新高,台湾对大陆进出口持续高增长,全年对大陆出口依存度高达30.1%,进口依存度12.8%,而2008年上半年对大陆出口更增长21.7%,对大陆贸易顺差达244亿美元。显见在两岸产业分工,投资带动贸易下,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赖持续升高。同时台湾对大陆贸易总值也突破千亿美元,达1,023亿美元,出、进口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亦双创历年来最高,并延续自2002年以来两位数增长的趋势。大陆高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及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地。两岸贸易占台湾对外贸总量的1/4强。然而,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议题,理应随着经贸的规模,甚至旅游及文化的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但就现况看来,却是迟迟不前,相对于经贸往来严重滞后,对两岸经济伤害之大,不可言喻。

  
  2005年4月29日,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国大陆总书记胡锦涛会晤,发表两岸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其中“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以及“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亦明确表示两岸进行交流合作的必要性。2006年4月13日至16日于北京所举行的两岸经贸论坛,更点出双方于金融交流上,实质合作的必要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