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销魂梅兰芳?消费梅兰芳?

http://www.CRNTT.com   2008-12-26 11:27:54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悖离?梅兰芳也好,京剧也罢,都曾经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曾经被我们冷漠,为什么现在借助一部电影到了我们的手里,就立刻能够如魔术里的鶏变鸭一样,迅速置换成了文化消费的一种符号和筹码? 

  我仍然要用美国传播艺术学教授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曾经举过的例子来说明今天我们的现实。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风靡一时的电影《绿野仙踪》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迪•加兰,在电影里本来是一个穿着方格子条纹布衣裳美国很普通的邻家女孩形象,被媒体和大众重新塑造成化装舞会上一个新的另类形象,而这个形象则是那时美国生活的现实,而迅速成为反叛社会的一种符号。费斯克指出:“大众文化必然是利用‘现成可用之物’的一种艺术。”可以说,梅兰芳正是今天我们的朱迪•加兰,一个“现成可用之物”。而梅兰芳包括孟小冬和京剧热在内的火爆现象,正是费斯克所说的媒体与大众合谋的“撕裂”和“外置”下的大众文化现象,是既有其文化又有其商业意思在内的,其消费指向是格外明显的。说白了,梅兰芳不过成为今天我们赚钱而点成豆腐的那一碗卤水。 

  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借助梅兰芳这个“现成可用之物”的,还有这样的意外之笔: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也要和梅兰芳链接。一顿价格880元的圣诞大餐,邀请来8位京剧名家,现场伴吃演唱,赫然醒目打出的招牌,就是“中国京剧泰斗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倾情出演中国京剧圣诞晚会”。看来,挡得住日本侵略者而保存京剧的一份尊严的梅兰芳,想在文化消费大潮之中也能够挡住如此的“撕裂”和侵蚀,幷非易事。 

  当然,你可以说,过去京剧也有过堂会,中国京剧圣诞晚会不过就是一个堂会。可那是往后走,再往后走,京剧还有过佐酒陪笑花繁事盛的“堂子”呢。都能够挣钱,都为了挣钱,但能够这样毫不介意的节节后退吗?(作者为北京作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