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刘敏:为商纣王翻案背后的政治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09-04-16 09:57:55  


 
  最近,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的一篇文章谈到,他陪一个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参观宋庄美术馆,博士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这篇文章和这件事可能很容易被“埋没”,但在我看来,它们与关于商纣王“翻案”的讨论其实涉及到同样的历史政治问题。

  1966年遇罗克撰写《出身论》对当时风行的血统论予以批驳,1970年遇罗克被判极刑,1979年此案平反。于先生说,“(遇罗克)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遇罗克、张志新等人及其精神没有体现在国家教育和宣传政策之中,历史书也多一笔带过,讳莫如深。这样,许多人就会丧失掉历史记忆。于先生感叹道,“如果我们的历史正在进行选择性失忆,那将会剥夺下一代了解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使他们只能按规定的模式成长,甚至失去了探究历史和真相的兴趣。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想,全面记忆历史不是人脑所能承载,必然有一些被记住,另一些被遗忘。但是,选择性的记忆,决定哪些记住、哪些遗忘,什么被要求记住、什么被有意遮蔽,不取决于历史本身,而取决于当下的目的,取决于要造就什么样的当下社会,造就什么样的当下之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过来理解就是,“民”若知道了某些事情,恢复了某些记忆,就不利于“民”的驯顺与服从。

  福柯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访谈也说,“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占有记忆,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看关于自身的历史,哪些曾经发生过但“化为乌有”,被纳入进记忆的管理,就大致可以知道社会的性质和我们自身的状况。 (作者:刘敏 《长江商报》评论主编)

新闻链接

  钱文忠《百家讲坛》为商纣王翻案:我没哗众取宠

   为各种历史人物“翻案”,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成了文化界的时尚,但各种“翻案”中为商纣王“翻案”,钱文忠算得上第一人。在近期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中,在解读《三字经》时,钱文忠在讲到殷商文化一节时语出惊人: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冤案”,实际上商纣王绝对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钱文忠近来频繁出现于各种电视节目,曝光率之高,似乎已经超过了学术明星易中天和于丹,这次“翻案”是否又是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记者1日电话采访了钱文忠,他一开口就否定了记者的假设,“我绝没有哗众取宠,我的观点言之有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