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如何让6万个“冯翔”免于自杀?

http://www.CRNTT.com   2009-04-24 08:58:15  


 
  2008年10月3日,绵阳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成为灾后首例轻生的政府官员;

  2008年11月17日,北川擂鼓镇村民杨俊杀妻朱菊华后自戕,酿成灾后首例普通灾民自杀事件;

  2008年11月19日,绵阳市政府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在绵阳闹市跳楼自杀;

  2008年12月06日,北川邓家海光村村民朱华会上吊自杀;

  2008年12月11日,绵阳海天公司职工赵学亮在绵阳闹市跳楼自杀;

  2009年1月25日,大年三十,绵阳永兴北川板房区年轻人母广翔自杀(未遂);

  2009年1月29日,大年初四,北川擂鼓镇胜利村9组年仅40岁的王雪梅在自家板房内上吊身亡……

  够了,不用再列举,这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灾民中有自杀倾向的群体数目之众,令人耸目惊心。据心理学家邓明义的统计,整个地震灾区患有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种由灾难心理创伤导致的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的人的比例约为3%到5%,人数约为36万到60万。而在PTSD患者群中,具有自杀倾向的近10%。这意味着,大约有3.6万到6万人,可能成为下一个“冯翔”。更严峻的是,据心理学家的研判,地震周年将至,灾区民众的心理问题极可能集中爆发,“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与灾区大规模心理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灾区心理救助的乏力与混乱。《中国青年报》的冰点调查,曾用“哄地来了,倏地走了”八字,来概述灾区心理援助的状态。那些专业或非专业的心理援助者们,激情来时如涨潮,激情退时如风吹,多数在灾区服务的时间短,效率低,其工作只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安慰或勉为其难的敷衍。灾民对之也不太买账,一度传出“防火、防盗、防心理师”的民谣。

  心理救助乏力的背后,是组织的混乱。中科院心理专家张侃称,“整个四川灾区一度有2000多名心理学工作者,其中只有500多人是有组织的。至于其他人,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地震发生后,各级民政、团委、卫生部门、教育系统、妇联、学术机构等都在组织心理援助。其结果是,谁都对心理救助负责,结果谁都不真正负责。与此同时,心理救助的资质问题也浮出水面。究竟谁有资格进行心理援助?国际创伤治疗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幷无定论,各人之间也互不买账。

  更尴尬的是,一度火爆的灾区心理救助项目,如今少人问津,犹如荒芜的古道。在网上搜索相关灾区心理救助网站,不少在2009年后就停止更新。残存的灾区心理救助项目也举步维艰。比如中科院心理所,去年计划在灾区建10个心理救助站点,由于资金等限制最后只建成7个。目前每个站点每月经费仅1万元,运转相当吃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