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四千万“待就业” 出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12:14:02  


 
         保就业,实质是隐性失业

  年初,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印发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特别是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带头不裁员。“不裁员”被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比如裁员20人以上,必须向劳动部门报批。各地也“创造”了种种方法来保就业:通过缩短工时、轮岗培训、适时安排年休假、轮岗放假、协商薪酬。100家中央企业今年计划招收应届毕业生20万人,比上年增长近7%。这被解读成这些企业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但行政号召起到的作用正在受到质疑。很多保就业的“创举”,坦率来说,也许能使官方的就业统计数据更好看一些,但并不能掩盖“隐性失业”的实质。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是企业自身需要而相应号召增加人手,那么无异于增加冗员。此外,在四万亿大单刺激下,央企垄断范围有增无减、企业规模越摊越大,央企趁此就业不景气时机延揽人才,更应看做是一种必要的“抄底式”人才储备,无需过度解读。

       “四万亿”难以直接带动就业

  “四万亿”救市大单对解决就业的意义,从央企的扩招中已见成效,但就目前看来,四万亿这些投资项目里很多是资本密集型的项目,直接带动就业的作用较小。按照现行规划,将投资主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拉动的产业主要是建筑材料、钢材、水泥、设备,这些材料相对来说资本密集度也比较高,远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消化能力。也就是说,即使这一轮由国家投资拉动的GDP完成“保八”目标,出口萎靡造成的就业困境也难以弥补。

           就业难,根源是经济结构问题
           片面强调抓大放小、产业升级 

  1990年代国企改革之后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被“抓牢”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影响政策的能力很强,通过各种政府规制和准入,客观上限制甚至扼杀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中小企业倒下空出来的市场空间,大型企业只需扩大产能就能占领,但中小企业倒闭对就业的危害却无以弥补。1995年工业普查结果,当时工业小企业总就业人数是一亿人,占工业就业的74%,2004年经济普查,小企业就业5000多万人,占工业就业的62%,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人数上来讲,减了5000万人。

  另外,在政府的政策主导上,没有把就业问题真正放到优先地位。许多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率,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将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从金融、财政政策上都向高科技、大企业倾斜,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被作为淘汰目标。而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项目就业容纳能力往往不高。中国在1990年代以后,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非农就业岗位越来越低。形成了“高投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