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如何面对外资粮油巨头的“步步为营” | |
http://www.CRNTT.com 2010-06-11 08:37:30 |
上海证券报发表经济学博士马红漫文章称,对于当下外资介入国内农产品行业的状况,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益丰国际等公司加速上马独资的面粉加工等项目,是其业务触角的战略性延伸。虽然目前这些从种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的子公司利润微薄,但如若其扩张步伐不受任何规制,外资巨头不久后就可能全面垄断粮食产业链。届时,农业终端产品也极有可能重蹈食用油覆辙,统统被归集到国际巨头的品牌名下,其品质、价格等关键要素决策权及产业厚利均被外资收于囊中。但另一方面,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历史表明,单靠自身因素根本无法保障其发展壮大,农产品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假如没有外资的介入,国内的“三农”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无须讳言,前一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看法,即警惕外资控制国内农产品市场。在商言商的跨国巨头并非扶持中国农业的“慈善家”。随着农业各部门对外资的倚重,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作物对外依存度同步提升,定价权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曾有媒体报道,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甜椒种子成本仅1分,但在中国市场却要卖到1元。但由于相关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垄断,农民只能被迫接受高价“黄金种子”。除了这一极端案例,跨国巨头“野心”的全面发力最早体现在食用油市场。此前,以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丰益国际就已在中国市场拥有了“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中国食用油市场被外资企业牢牢把控在手里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公众只能被动接受食用油涨跌无序的价格,市场自主选择空间因此而受限。 文章表示,尽管外资控制市场的风险的确存在,但辩证思维更有益于解决具体问题。外资在进入中国粮油领域之初,曾博得一片喝彩之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农田长期以个人耕种为主,不仅上游播种极易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且下游粮食价格又常受行政定价约束,价格偏低。粮油行业成本收益的不对等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积极介入。就此而言,外资巨头不计成本地进入这个领域,带来了类似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弥补了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空缺,提高了农业产出规模和就业数量,为中国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提振当地经济,也对外资设立粮油项目敞开了大门。事实上,跨国公司能在国内农业市场脱颖而出,恰是因为其本身跨越了国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风险收益不对等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