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延安一怪”冼星海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10:45:10  


 
  为了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没有先动笔,而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光未然与三队同志详尽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后开始了默默酝酿。1939年3月26日至31日,6天6夜,冼星海不间断地创作,才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一共八首,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创作前,因延安吃鸡不易,他退而求其次,要求吃糖。他原来喜爱甜食,要求光未然为“作曲”买两斤白糖。一切齐备,冼星海盘腿炕前,开始创作。他一边抓撮白糖入嘴,一边从超长烟杆吐出腾腾烟雾,妻子钱韵玲在旁为他熬煮“土咖啡”。就这样,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诞生了这首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被中国音乐界认为20世纪中国音乐能够传世的“两首曲子一首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一首歌便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在音乐上的特点是中西结合,铺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雄伟,布局庞大,音乐与内容浑然一体,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怒涛表现中华民族磅礴汹涌的抗战力量。一位诗人曾说:“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首演,观众千人以上。冼星海亲自指导,光未然亲任朗诵,男声独唱田冲,女声独唱蒋旨暇,二重唱史鉴、刘晨暄。演出非常成功,轰动延安。1939年5月11日,毛泽东听了《黄河大合唱》,连声称好,特意单独邀见冼星海。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不少蘸水笔,特赠他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则专门拨出一孔窑洞给冼星海,配备一名通信员照顾冼星海的生活,并送来一筐蜡烛以供他夜间创作。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到处传唱。冼星海也被各单位请去教唱和指挥《黄河大合唱》,经常忙得回不了家,不久被任命为鲁艺音乐系主任。《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专门招待国共将领、民间团体及外国宾客。如国民党元老张继、侨领陈嘉庚、作家茅盾、美国军事考察团、马歇尔将军等。

  另一支抗战名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也是冼星海与塞克合作的结晶。1939年春,延安开展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一天,塞克在延河边散步。人来人往的大生产繁忙景象,深深触动了他。恰巧,就在这段时间冼星海多次向他索要歌词,并专门嘱咐写一些“厉害的”。塞克眼前忽然一亮:这大生产运动,支援抗战,不是很有意义很“厉害”么?于是,塞克决定写一部反映大生产运动的大合唱,当即在延河边构思,没几天,塞克完成腹稿。一天,早饭后,塞克关起门,进入写作状态。掌灯时分,一部多场《生产运动大合唱》脚本一气呵成,冼星海早在盼望塞克的歌词,拿到脚本后,3月1日投入封闭式创作。白天,他闭门谢客;晚饭后,和塞克一起到东山或窑洞前散步,切磋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冼星海也仅用六天时间就谱写完毕。1939年3月21日,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鲁艺师生举行首演,获得成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