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闻周刊》收购战:中美何以都不惜代价?

http://www.CRNTT.com   2010-08-30 09:29:17  


 
  按说,这样一个连鸡肋都算不上的拍卖品,能有一个买家光顾就应该感谢上帝了。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料,当中国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官方报业集团之一的“南方报业集团”,联手成都博瑞,组成“大财团”来美国投标----而且出手大方,不计价格,一心要把《新闻周刊》拿下来----时。却意外吃到了美国的“闭门羹”。一句话:美方不管中方多么有诱惑力的报价,就是不卖!

  中国要收购美国的《新闻周刊》自然是由于中国崛起的“软实力”的需要。要向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西方媒体眼中失真的中国。毕竟打造一份媒体需要几十年的精心营造,哪比的上直接收购来的直接。相对于重新打造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多花点钱,甚至不惜代价,也是很划算的。更何况收购《新闻周刊》事关中国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形象、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事关东西方的良好沟通,其作用和意义也绝非有形的物质所衡量的。为了收购成功,中国选择了实力雄厚、而且是颇有自由派立场的南方报业集团,首席谈判者还是奥巴马访华时“钦点”接受采访的《南方日报》编辑向嘉,用心也算是良苦。

  面对这样好的买家,《华盛顿邮报》应该心存感激才对,至少也应该是心中窃喜,甚至来一个狮子大开口也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盛顿邮报》不仅坚决的拒绝了中国的收购请求(中国是第一个出局的),而且更以仅仅一美元的价格白白送给了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不仅如此,这位买家只答应承担杂志的部分债务。《华盛顿邮报》本身将继续保留《新闻周刊》的员工养老金资产以及特定的员工债务。令人称奇的是,现年91岁的哈曼是靠经营音频设备起家的成功商人,他经营的高级音响公司和媒体素无瓜葛,可称外行领导内行。

  显然,这是一起令人大跌眼镜、超出正常逻辑的交易:象征性的一美元、卖家仅承担部分债务、《华盛顿邮报》本身还要承担沉重的养老金、外行领导内行。这哪象一个自我标榜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西方现在还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哪么美国又算什么市场经济呢?都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只讲政治,不讲经济,哪么今天的美国又算是什么呢?

  还有,美国一向追求新闻自由和多元化,为什么就不愿意选择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增加一种不同声音的多赢结局呢?更何况美国对自己的普世价值一向自信心满满,难道还如此惧怕中国的宣传不成?还担心美国人民的辩别力而被洗脑,被中国和平演变吗?还有,美国一向嘲笑中国只有“宣传,没有新闻”。现在中国主动送上门要自曝其丑了,为什么不为美国人民保留一个难得的反面教材呢?都说美国强大,如果连一份不同声音的报纸也惧怕,看来也不过如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