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27 09:00:39 |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 文章称,在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但由于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5年来,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经济发展方式为何长期难以根本转变呢?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在目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手段,往往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其结果就是鼓励企业搞规模扩张,使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却大量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和浪费问题。此外,水、煤、电、油等能源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不健全,总体价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在中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开采矿产的成本很低也导致矿产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情况和环境损害成本,造成资源使用中的大量浪费。从社会资金配置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但是,受制于相关体制机制,中国利率水平偏低,并且信贷资金的配置时常会受到行政干预。获取信贷资金的低成本,也诱使企业铺摊子、上项目。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