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http://www.CRNTT.com   2010-12-27 09:00:39  


 
  从市场中的主体来看,不少地方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有的还直接成为市场投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经济建设职能,同时政府投资决策机制不规范、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投资决策的结果负责。在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但由于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有的甚至不惜引入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并且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从财税体制来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出于增加本地财政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比如,中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难度和阻力很大,因为这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税收。资源税费不合理,也导致企业缺乏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动力。又比如,中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计税方式不甚合理。以煤炭资源为例,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的,而没有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这不利于激励生产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与此同时,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标准过低,相对于资源价格几乎微不足道。此外,相当一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占有的资源储量是在矿业权制度确立之前无偿获得的,按照矿业权管理的有关规定,只要不发生矿业权转让就无需补交矿业权价款。这些因素使得矿产开采企业实际上是在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用资源,结果不仅造成资源开采中的粗放经营和浪费问题,而且导致资源价格扭曲,还容易产生寻租腐败问题。

  “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文章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未来几年,社会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应把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改革的主线,着力推进以下重点领域的改革:

  加快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抑制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需求引发的外延扩张式增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定价机制,建立健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和政策,调控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如实行资源有偿开采和使用,调动生产者节约使用资源以及开发使用替代资源的积极性;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征收范围,提高税率,征收方式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以原油为例,如果按3%的税率从价计征,中国的原油资源税额将提高到原来从量计征的5倍左右。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发展。同时,应制定行业标准,扶持节能产品的开发使用;运用税收政策调节浪费资源的行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