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北京为何不能“哥本哈根化”?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31 09:53:25 |
根据北京的治堵方案,在市内要兴建和鼓励兴建几十万个车位。这和西方大城市纷纷消减市区车位的政策也南辕北辙。这几十万个车位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大致能为几十万低收入阶层建设保障房。在市内大规模建设这种小面积的保障房,可以把大量中低收入阶层请回市中心,使他们能步行或骑车上班,大大减缓交通压力。另外,三环路内的居民区,只要公交四通八达,就应该原则上取消停车位。喜欢开车的人自可以迁往郊外。 与此同时,建立密集的轨道通勤网络,在各个地铁站设立公共自行车站。在远郊的人可以骑车到车站搭车进城,出站后再步行或骑车到达目的地。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大开车的成本,并把一些市中心的繁华街区,设置为机动车禁行区。这样,机动车就很难立足。当骑车和乘公交比开车又便宜又快又方便时,人们就会放弃开车。可惜,所有这一切常识性的措施,都不在治堵的考虑之列。 把哥本哈根这一百万人口的小城市的自行车模式植入北京并不容易。这也是聘请专家精心设计的道理所在。但是,像纽约这种和北京规模相当、又毫无自行车传统的城市,都把扬.盖尔这样的哥本哈根专家奉为上宾,把一些通衢大道改造为非机动车道,致使自行车使用率年年看涨。北京有悠久的自行车传统,公路硬件其实比纽约还好。但是,许多人本能地以城市规模为借口,还没有研究,就称“哥本哈根化”“不适合中国国情”。以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怎么可能走出“首堵”呢?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12-31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