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热词”看“话语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1-01-15 10:13:44  


 
从网上到线下

  话语转型一直被视为网民的专利。

  与话语转型同时出现的是话语断裂,网络话语与标准话语无法对话,一旦对话往往表现为话语冲突。

  2010年,虽然话语冲突不断,比如“感谢国家”,比如江西宜黄官员的“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但是也出现话语共享的迹象。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挺进标语话语。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就曾多次“给力”,曾三次刊发评论批评宜黄强拆导致公民自焚。

  9月14日发表《公民主张权利不能总靠自焚》,指出同一事件存在截然不同的表述,“究竟是‘强制拆迁’还是‘思想教育’,是‘风力作用’还是‘悲愤自焚’,是‘上前施救’还是‘冷眼旁观’”。

  9月20日发表《围堵上访无助化解矛盾》,引用“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批评“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我只懂拆迁法,不知道什么物权法”等“蛮横言语”,这篇评论出现“给力”一词。

  10月14日发表《值得警思的“强拆论”》,批评“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称之为“强拆发展观”。

  网络话语和标准话语,开始共享一些“新词”。尽管这种共享仅是个案,但从无到有,有着破冰的象征意义。

  2010年最受欢迎的文体是凡客体。

  “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这段广告文案加上韩寒的形象代言,使得凡客体迅速被模仿,几乎当下所有的公众人物都成为主角。

  在网络话语的压力下,标准话语开始改变固步自封的习惯。

  上海市静安区交警支队设计了两种凡客体交通安全宣传海报,其中一种是:“爱飙车,爱兜风,爱超员,也爱逃避处罚,爱超速,更爱不戴头盔,不是什么赛车手,不是行为艺术,我是交通违法人,我不走寻常路。我和你不一样,我拿着通向天堂的签证。”

  如果说“思想教育型”海报只能制造话语断裂,“凡客体”海报则使得话语共享重新成为可能。

  对话和共享最终能否取代断裂和冲突,取决于话语空间是否充分开放,取决于网上和线下能否互相呼应。

  这个问题目前难以给出答案,可以确定的是,话语转型会以加速度的方式继续进行,不可逆转,也不会停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