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我们为何怀念民国的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1-05-04 13:39:27  


  中评社北京5月4日讯/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积重难返,所以才让我们寻找、对比、怀念那些散落在各地、特点突出、教化明显的民国教育样本?此间中国青年报日前登载文章“我们为何怀念民国的教育”: 
 
  从2006年起就常在报刊上见到王丽追寻民国教育的文章,读完内心总是觉得沉重。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积重难返,所以才让我们寻找、对比、怀念那些散落在各地、特点突出、教化明显的民国教育样本?

  后来认识了王丽。在一些讨论会、论坛上谈起目前的教育问题,她总是有些忧虑,甚至有时会语速极快地高声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和声音一样掷地有声: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教育让学生丢失了体悟、感受、欣赏汉语魅力的机会和兴趣!

  开始不太明白她为何要如此执着地致力于研究和追寻过去的教育和过去的学校,许多调查都是她自掏腰包,经常是火车、汽车、步行奔波数千里。后来知道她曾做过小学、中学以及中师语文教师,编写过中学语文教材,对教育之痛有直接的体验,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如今,王丽把近几年的文字集成册子——《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失落的中国传统教育在哪里?书中一个个被王丽挖掘还原的历史片断似乎可以回答。《故乡李山》中的李山村,是王丽家乡温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百年前村中开办学堂,编写了识字课本《李山书》,生活常识、时令、称呼、药材、数目、契约无所不包,就是这样一册带有鲜明乡土色彩、时代色彩的小百科全书,让这个村子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

  “在李山的短短两天里,我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一座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信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骨骼和血肉。”这是作者的感慨,而此时,像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李山村人口正在急骤减少,当年通过《李山书》启蒙的古稀老人正在试图以修祠堂、重印这本识字课本来阻止村子变成“空心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