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金雁:真实的俄罗斯与东欧转型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1-07-10 08:52:27  


 
  金雁:中国现在问题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不配套,经济问题可以说,可以讨论,可以“试错”;政治变成了一个“敏感”的领域。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经济好的时候不主动改革,等到经济不好时就脆弱到没办法改了,如果进入到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民粹主义大潮再起,那时候就不是狗撵吓破狼,而是羊撵吓破狼了,这种局面就不是“圆桌会议”可以解决的了。 

  现在民间积累的怨气已经很大了,远远超过了所谓的“文革”时期所说的“修正主义的黑17年”的“干群矛盾的激烈程度”。苏东经验告诉我们,矛盾硬按是按不住的,只要权威减弱就会有反弹,而靠强力和金钱的“维稳”手段总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人物周刊:东欧剧变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和平演变,是天鹅绒革命,为什么他们能够以不流血的方式转变呢? 

  金雁:首先是内在的动力,其次是比较良性的社会互动,其次是军队的态度,在经历了1956、1968年的镇压之后,本国军队不愿意手上沾血。没有了军队作后盾,执政党和反对党就靠大家制定的规则来博弈。 

  人物周刊:您曾提到,这些国家能避免腐败主要有4个原因——反对派、宗教、新闻监督、高薪养廉,宗教在这些国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金雁:东欧人说,在物质化的社会中,宗教对人的精神支撑是最后的一块沃土。宗教无论在极权社会还是在经济大潮中都能体现着一种对彼岸世界的追求,体现着一种反对物质化和功利化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些人从事拯救灵魂、拯救道德的“内在追求”。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路标派”,一批曾经热衷于政治的学者为了治愈俄国思想道德的“贫血症”走上“基督之路”,从事“心灵”的拯救。 

  宗教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剧变后导致的“精神空场”和道德“真空”,部分由宗教填补。在一些东欧国家,由于教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具有的牺牲精神,它比任何政府、党派都更具有强大的气场,目前道德的光环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旗帜一直掌握在教会手中。苏联时期波兰的统一工人党是惟一允许教徒入党的,波军总政治部甚至有副部长级中将神父职务。如果坚持唯物主义的统一工人党没有这一条,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群众。 

  东欧各国内部本来就积蓄着长期的民主化冲动,有公民社会的暗流,也有教会的作用,所以东欧与俄罗斯不同的是没有出现“意识形态空白”问题,思想转换与过渡基本没有落差。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宗教的反腐败、平衡、心理医治、疏导、诚信、慈善作用十分明显。波兰教会与俄罗斯东正教相比,比较开明,有许多适应时代的改进,比较年轻化、时代化。教会介入政治是违反欧洲现行的一些规则的。目前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基本上一个社区都是以一个教堂为活动中心的。教堂不但是人们的聚集的场所,也是青少年学习历史的博物馆,还是联谊纽带、老年活动室(唱诗班的合唱团)、心理疏导处(忏悔聆听)、贫困急救站、婚丧、新生儿出生等人生大事的主要平台。每年到深秋教堂都会举行义卖,赈灾募捐、慈善救助。 

  人物周刊: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舆论会对东欧有如此大的偏见?为什么会有东欧今不如昔的错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