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古体诗还能走多远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03 09:52:36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古体诗创作确实一度呈现颓势。已88岁高龄的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屠岸提及那段历史,这样说道:“现在白话文一统天下,是‘五四’运动一手造成的。‘五四’以后,新诗呈现压倒的形势,一时间,古体诗销声匿迹。但是,如鲁迅、老舍、郭沫若等作家,无不爱写古体诗,或暗中执笔,或公开发表,他们写作的劲头很足。” 在屠岸看来,“文言文只是死了半壁江山,它还在诗歌领域存活着,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古体诗确实未亡,目前,全国各地民间的大小古体诗词社团近2000个,仅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会员就已达1.8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有关古体诗词的刊物约有1000种,而诗词集每年出版近千部,与长篇小说年出版1300多部这一数字不相上下。这些数据很让不少诗词人宽心。各项“指标”似乎都在预示着,古体诗非但未亡,反倒盛行。其实不然。 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古体诗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古董”,大家对它的熟知程度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中,更多人则表示,古诗并不好读,更难产生通感。 诗人王久辛这样评价当前的古体诗状况:“古体诗的创作和数量已进入大繁荣,却未能进入大发展。难言其硕果累枝,甚至可以说古体诗的枝头还没见有新长出来的花骨朵。” “我们如今看的仍是古人的诗词,新的作品虽有,却没法和从前的比。”秦瞻想不起当今有什么了不得的古体诗创作者,他最近在读的是晚清文学家王闿运的词作。在他看来,现在许多诗人的作品,情感并不真挚,看起来很随意,不经推敲。 对此,诗人雷抒雁有番自己的见解:“古人作诗常三年两句,吟泪长流,推敲极费事。有人说古体诗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而现在常看到的是‘镣铐’,‘舞姿’很少。大家只套用古体诗的格式,写些口水诗,实在太随意。”雷抒雁提醒诗人:“古体诗的生命不在其形式,而在其情感。” 提起诗作中的情感,王久辛颇为感慨:“诗人聂绀弩的诗词,之所以令人仰慕,在我看来,是他遭遇无数挫折的丰富经历使然。他是‘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闭中西’,他把痛苦的遭际放入生命的体验中。而现在的创作者连作诗所要求的最低标准——‘实’和‘信’都做不到,还何谈感天动地?” 王久辛不客气地说:“如今诗词俗恶拜权之风横行,俯拾皆是,以当下的诗风、文风,我以为是不可能出现‘大气象’诗歌,更不可能出现‘大作为’的诗人。” 除了情感外,当下诗人的创作中还缺了一味料,即文化积累与沟通。不难发现,如今还坚持创作古体诗的多是两鬓已白的老人,写新诗的主力则是些年轻人。 “之所以缺少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文化积累得不够。”原《诗刊》主编叶延滨指出:“新诗创作者应该多读写所谓‘老古董’的古体诗,学习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