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国人的家史:饥饿年代个体记忆

http://www.CRNTT.com   2012-09-15 11:13:16  


杨继绳着:《墓碑》
  中评社北京9月15日讯/“我那个年代,一般农民的家庭情况是非常简单的,种地或者做点小生意。”9月1日,《炎黄春秋》副总编杨继绳用讲述自己家史的方式,拉开了《腾讯书院》第一期的序幕。《腾讯书院》是腾讯网文化频道联合腾讯微博、腾讯教育频道打造的第一款大型公益讲座,首期论坛以“中国人的家史—饥饿中的个体记忆”为主题。杨继绳说自己小时候曾经跟着父亲种田,知道老辈的农民对干农活的要求很严格。后来上了小学,一直属于比较听话的学生,直至考上了清华大学。“我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比较单一,我们相信政府让我们相信的,知道政府让我们知道的。”杨继绳说。在自己的著作《墓碑》中,杨先生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这段家史。

  著名近代史学家丁东认为杨继绳的《墓碑》记录的既是家史又是国史,而这种将家史和国史有机合为一体,以小见大的书现在比较少。《看历史》杂志主编唐建光说:“现在存在着一种趋势,越来越多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历史的记录。人人都来写历史,用个体的回忆组成国家的回忆。”丁东也认为,这些年写家史或回忆录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其实现在写家史的氛围比以前好得多,自己写完可以在互联网展示出来,可能有机会成为公共的历史。虽然个人的家史想在国内出版有一定难度,这涉及到表达的结果和国家出版要求是否吻合,以及出版的书是否有市场等问题。“但现在有数码印刷,可以自己出钱印刷几十本,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这种出版物无需考虑市场因素,也不需要走审查程序。”丁东说。

  近来,国内从事口述史工作的人逐渐增多。唐建光谈到:“我一个月前和一位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专业的学生交流过,她认为自己在国内没有太大用武之地,因为国内的专业口述史机构比较少。而在美国,口述史可以记录一切事物,比如采访刚出狱的犯人,记录他在监狱的情况;采访移民者,记录他移民的过程等等。相对而言,中国目前做的口述史还是出于保存记忆或者保存国家历史的需要。”

  讲座中还讨论了微家史—即用微博记录历史的可行性。“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在微博上否认60年代大饥荒饿死上千万人的历史事实,遭到网友的讨伐。很多80、90后的年轻人列举了自己父辈、祖辈在大饥荒中被饿死的事实。在网友铺天盖地的真相攻势面前,林治波迫不得已向大饥荒的亡灵道歉。这是微博的力量。”唐建光说。他向在场的观众倡议:“我们出生于这个时代,是否可以通过微博记录一点点、访问一点点、回忆一点点?”

  丁东认为用140个字的微博来写历史还是有很大局限:“微博可以呈现一些历史的线索,但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一点含糊不得,无法通过微博简单表述。”杨继绳则对微博写史持乐观态度:“用微博记录一个历史事件是不太现实的,但讨论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观点,100多个字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1号下午,北京下起了大雨,但仍有上百名观众亲临活动现场,并对嘉宾提出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度发生了两位观众争抢话筒提问的情况。参加活动的纪录片导演王刚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记录了这个场景:“看到现场几乎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欣慰、幸甚!”

如下为现场实录:

  2012年09月11日16:45新华社 主题:《中国人的家史》——饥饿年代的个体记忆

  时间:2012年9月1日

  地点:孔子学院总部字里行间书店

  主办单位:腾讯文化、腾讯微博

  合作单位:《看历史》杂志
 
  嘉宾:杨继绳 《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

   丁东  近现代历史学者

   唐建光 《看历史》杂志主编

【杨继绳:父亲骨瘦如柴饿死 至今对他仍有内疚】

  丁东:各位朋友,刚才放映的纪录片是由邹雪平导演的《吃饱的村子》的一个片断。这个片子我们放完了,我们的活动现在开始。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把感想通过腾讯微博发出来。方式是发到到话题“中秋我们写家史”上,被选中的微博会在我们现场的大屏幕上打出来。今天这个活动是由腾讯书院举办的文化系列论坛的第一期。腾讯书院是由腾讯文化频道联合腾讯微博、腾讯教育频道打造的一个大型公益讲座。这个讲座以后每个月邀请知名的学者、艺术家针对历史疑问、公共话题、艺术新知等等进行讨论。今后可能要邀请的专家有茅于轼、资中筠这样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可能邀请莫言、阎连科、苏童、毕飞宇这样知名的作家,也有可能邀请韩寒(韩寒腾讯博客)、将方舟这样的新锐作家。今后的活动将请这些人给我们带来一些动人的讲述。同时这个活动还会邀请媒体、报刊、知名的编辑人员参与发问,和网友进行互动交流。今天是腾讯书院的第一次活动,我们今天这个活动有幸请到的杨继绳先生。这位就是杨继绳先生。

  杨继绳是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研究方向是共和国史。在研究中国当代史方面我对他是非常尊敬的。因为杨先生这方面的著作很多,其中一个份量最重的著作,就是《墓碑》,我当时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行专题研究的一本份量最重的著作。这本著作既是杨继绳先生家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共产党史的一部分。这本书我当时读了之后,感到受益颇深。今天杨先生来,我们请杨先生从他自己的家史讲起,他为什么要反思自己的家史?为什么要从他自己的家史研究共产党的难忘的历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