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货币空转是概念误导

http://www.CRNTT.com   2013-07-06 10:17:58  


  中评社北京7月6日讯/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步回落,发生在6月下旬的“钱荒”事件告一段落。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文章称,在微观的概念上,这一事件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置于公众短期观察的显微镜下;在宏观语境下,这一事件更是以惊心动魄的局面,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再次展现在决策者、市场和学术界面前,并拷问着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路径。

  “钱荒”事件源起于银行的放贷冲动,而这正是中国当下所谓“热金融”、“冷经济”的一个缩影,一些经济学家更是创造了“货币空转”的概念,这个形象概念以其强烈的表现力获得了广泛传播。然而,遗憾的是,“货币空转”不仅未能准确解读当下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症结,更可能通过误导的方式,推导出不恰当的应对和改革药方。

  不存在大量重复计算

  文章表示,所谓“货币空转”所指的现象,若用稍准确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可以被概括为:社会融资规模(或者贷款规模)增长率持续高于GDP增长率。

  如何来解释这一现象?目前最流行的观点之一是,社会融资规模存在大量重复统计。简单地说,社会融资规模度量的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包括各项贷款(包括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及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金融机构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或信用支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社会融资规模目前被认为存在重复计算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理财产品;二是委托贷款。

  先来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如前所述,由于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资产方进行统计,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从个人和企业募集到资金,然后运用于债券、基金、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被统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

  再来看委托贷款。委托贷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或个人委托银行将资金贷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二是集团企业委托所属财务公司将资金贷给集团内其他法人机构;三是金融机构委托银行将资金贷给企业或个人。按照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原则,第一种和第二种全额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第三种形式需要剔除出去。

  以下这个例子可以大致把事情说清楚。例如,甲企业得到银行100万元贷款。企业可以将这100万元全部用于支付工资或购买原材料,也可以只将其中一部分(如50万元)用于日常支付,而将其余部分(即余下的50万元)存入银行。银行将这50万元贷给乙企业(若银行将通过理财产品募集的50万元贷给企业,情况类似)。在统计中,全部贷款即为150万元。

  按照“重复统计”的观点,应扣除50万元,全部贷款应是100万元。然而,事实上,学过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人应该知道,这个50万元被重复贷出的过程,恰恰是所谓“信用创造”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个过程本身,才有了货币支持实体经济的“货币乘数”。委托贷款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因此,大体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并不存在大量的重复统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增量概念。一般而言,增量指标变化率的波动幅度要高于余额(存量)指标。从历史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比增速波动很大。因此,一些短期的扰动可能会放大对趋势的判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