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 |
自由中国之雷震:所主张的和反对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13 08:20:04 |
与本土精英结合,雷震再碰蒋氏大忌? 范泓:雷震那十年和前面的“二二八事件”有巨大关系,台湾当地或者外省人对国民党的政权不满在什么地方?最大的不满就在“二二八”。“二二八”给台湾人带来很大伤害,不仅是流血,更是心灵和记忆上的痛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加上国民党刚去台湾各方面紧缩,当初本土的政治精英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腾讯文化:“二二八”杀了很多本地精英。 范泓:开枪和不开枪在任何时代所带来的反映有着巨大的不一样。比如“二二八”是开枪的,高雄事件没有开枪,伤的人是国民党部队的宪兵,为什么?群众和党外人士推推搡搡,伤的是人家。没有开枪就意味着这个时代开始发生悄然变化,从此政治运动已经没有生命危险,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意味着很多东西会重新发生变化。 张耀杰:要特别警惕流血事情,雷震能出事最大的诱因是和本地的精英“勾结”,当时国民党去时特别警惕地方精英,不能和他们接触,比大陆这边更有危险,因为在身边。 范泓:195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蒋经国开放党禁和报禁,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政策就“反共”、“反台独”。美丽岛现在的标语还是这样,所以“知匪不报”在当时是最大的、最可怕的罪名,而且是军事审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颠覆罪”,这个罪是最大的罪,是不能碰的,谁碰到这个肯定完蛋。张耀杰讲到时间表问题,50—60年代是一个白色恐怖时期;60—70年代是一个沉寂期,这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台湾经济正是在这期间开始起步;70—80年代党外运动兴起,80年代中期民进党起来了。虽然雷震的理念没有任何问题,政治诉求也没有问题,但他和当局当时所制定的政策相比,都是超前的。超前在什么地方?比如和本土精英结合,直到70年代蒋经国接班时才有一个本土化政策,开始启用当地的台湾人,今天很多从事政治的人物都是在蒋经国当权时进入政权的,比如李登辉。 《自由中国》:自由主义在台湾的浮沉 腾讯文化:我不太同意当时民生更重要,宪政可以不要的说法,或者认为雷震的时间表与蒋氏父子的时间表错位,我想,如果没有雷震《自由中国》等的呼吁,后面的台湾转型路径也许会大不一样。 范泓:从台湾民主化运动整体过程来看,雷震包括《自由中国》这十年是整个运动中重要的一环,这是一个概念,我想大家不会有异议。但,雷震他们那十年不是一开始就和政府对抗,因为《自由中国》刊物,四个发起人,看看他们的名字就知道杂志的性质:胡适、王世杰、杭立武、雷震。胡是北大校长,前驻美大使;王世杰是外交部长,紧接着是总统府秘书长;杭立武是教育部长;雷震是国策顾问。从这四个人的身份来看就知道这本杂志的性质:拥蒋反共。而且这份杂志当初得到政府的资助,资助不是直接由蒋介石拨款,而是由杭立武、教育部包括国民党陶希圣第四组、军中订阅支持,军队必须订。所以,《自由中国》十年和政府的关系从蜜月期到摩擦到对抗、决裂,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不是简单说我雷震抱着宪政理念直接跟他干,没这事。雷震是国民党的幕僚,是他们的核心人物。但是作为30几年的老党员,对国民党的感情是恨铁不成钢,他有感情,殷海光入狱后,殷海光仍然称他为“老牌的国民党”。他和当局的矛盾是一步步升级,根据每一个时段所发生的事情而来的。 腾讯文化:你在书里一点点讲述了这个对抗升级的过程,从第一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到批评爱国青年团、祝寿专号、“今日的问题”等一系列社论。我一直想,在中国大陆有没有可能找到与雷震对应的人? 范泓:有理念和有行动能力影响是一个必须考察的点。从单个人来看,没有,为什么?因为雷震有常年的从政经验,但从杂志和政府之间的抗争来看,《自由中国》最初不是组党,而是争言论自由和空间,胡适最强调这一点,你说一个自由民国都没有言论自由,胡适作为发行人不答应。 腾讯文化:《政府不可诱民入罪》文章发后,已经撤下来了,道了歉,但胡适又另起波澜,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罕见的。 范泓:看《自由中国》的作者,很多都是一流学者,有两个主笔,一个是经济上的夏道平,一个是写政论的殷海光。要知道殷海光是给《中央日报》写政论的,相当于给《人民日报》写社论的人。夏道平作为经济学家,第一篇和政府发生矛盾的文章《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的文章就是夏道平写的。徐复观是一个典型的学者,而且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在当时被称之为“民国第一支笔”(仅指台湾)。但这里面还要注意一个现象:不管这个体制是威权时代还是国民党采取的政策,让这样一个杂志办十年之久,说明那个制度、那个时代跟我们今天有区别。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