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GDP增长不代表更幸福——科斯助手王宁谈科斯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11:48:54  


 
  王宁:科斯生前和我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不可否认诺贝尔奖有巨大的社会影响。科斯生前经常说:“除非你获奖,亲身体验,否则不可能知道(获奖的感受)。”但在学术圈内,得奖与否并不影响评价和认可。今天,谁会轻视Frank Knight、Armen Alchian 或者 Mancur Olson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他们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与得奖与否无关。

  人物周刊:科斯对中国的兴趣浓厚,他的同事弗里德曼(1976年诺奖得主)对中国的兴趣没有科斯那么大,却曾三次到过中国,而科斯先生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却一直没能来访中国,其中有什么缘由吗?

  王宁:科斯一直喜欢历史,孩提时代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从此醉心中国。这应该发生在1920年之前,据我所知,老先生除欧美外,唯一去过的地方是突尼斯(1991年10月)。获奖后,老先生收到很多次来自中国的邀请,但那时起,他的太太已经无法长途旅行,因为她晕飞机。我曾经陪二老去过Clemson 大学(位于南卡州)。校方派车过来接,我们中途要小住一晚。虽然麻烦,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这是老先生没有来中国的主要原因。

  人物周刊:科斯在晚年自己出钱办了两次中国研讨会,初衷是什么?

  王宁:可以说科斯一直看好中国。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一直在等他心目中的中国重拾辉煌。六十多年过去了,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时,他隐隐约约感到这一时刻似乎来临了。他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默默地为成就鼓掌,为错误惋惜。2005年左右,科斯觉得中国的经济转型还有许多疑问,于是筹划了一个研讨会,专门讨论中国的经济改革。那时我与张五常教授和其他学者联络,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会议于2008年7月在芝加哥召开。2010年的会议有不同的主题,主要是讨论生产的结构(structure of production)。科斯一直批判主流经济学偏离了亚当.斯密的传统,他认为研究“生产的结构”可以把斯密传统继往开来。因为他很看重中国学者在这一历史挑战中的作用,于是邀请了不少中国学者赴会。

  人物周刊:科斯提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这种提法是否过于强调“意外”的作用了?

  王宁:中国经济的市场转型的确出乎意料。首先,中国经济改革走向市场化与中国政府的初衷大相径庭,因为中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中央计划和公有制)。这一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得很清楚。其次,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速度出人意料。张五常教授在80年代初大胆预测中国会走向市场经济,不过是空谷足音。但即使大胆、睿智如张教授也数次低估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科斯是当时唯一相信、支持张教授预言的西方经济学家,不过连他也以为这个过程需要50年或者100年,而不是20、30年。

  人物周刊:科斯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边缘革命”概念——农民发明了承包制;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特区吸纳外资。与国企相比,这些都是经济中的“边缘力量”。如何理解这种“边缘革命”的力量,既然发挥了重大作用,那就应该并不“边缘”才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