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什么让马航失联信息疑云密布

http://www.CRNTT.com   2014-03-13 10:40:22  


 
接着,媒体的报道也屡屡出“乌龙”

  举例:失联客机发出信号乌龙、发现“救生衣尸体”乌龙

  新华社曾发布快讯,宣布“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的消息。但是后来被证实其实是失联前的最后位置。

  再比如,昨天报道称,“富国岛搜救中心有消息称,在马六甲海域设立新指挥部传回消息称,在槟城(音译)海域发现穿有救生衣的尸体。”新京报的报道中给出了信源是“当地参与搜救的志愿者”。而随后,当地水警部门表示没有这回事,而央视记者核实“越南富国岛从今天中午到现在并没有官方消息发布。”

  分析:缺资源、缺经验、抢新闻,三大原因造就乌龙

  这次的报道,专业媒体发生乌龙事件恐怕有三大原因。其一,事情的核心地点是马来西亚和越南,而中国专业媒体可能在这些地方缺少核心报道资源。《中国经营报》的专业航空记者柴莹辉有篇文章就谈得很诚恳,他说,首先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获得一手消息。只能援引外方报道或者等待马航召开发布会。其二,缺乏专业经验、资源、能力,柴莹辉坦诚“中国媒体也都迅速发布了各种分析,多以采访空管人员或者机长为主……在搜救几天没有进展的时候,我想更多人都更想知道航班搜救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可以采访参与过航班搜救的人员,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民众由于信息饥渴带来的焦虑。但是很遗憾,我没有这样的国际采访资源,国内大多数媒体也没有。”其三,抢时间。专业媒体不仅仅是彼此间竞争,也在与社交媒体竞争,而在抢时间、独家中,一些准确性可能被牺牲了。

  如何尽量摆脱疑云:波士顿爆炸案后的反思——媒体以价值判断“如何说”“何时说”

  除了需要建立专业的资源和操作思路而外,重大突发新闻的庞杂和准确性也是个大难题。在去年的波士顿爆炸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爆炸发生后,传统专业媒体、推特、Reddit等社交媒体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地发布着新闻,几乎“零时差”,而美联社、fox新闻、CNN等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有的错误甚至给民众带来很大困扰。例如,美联社和CNN在案发后都爆出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而社交网站上的网友“侦探”们“人肉”出了在马拉松终点的两人,并认为是嫌犯。结果,抢独家的《纽约邮报》不假思索地就把消息和照片加以引用,给无辜的人带来很大的烦恼。美联社高层在反思中直指,我们违背了自身关于单一信源报道的原则。然而,在数字化的时代,面对突发新闻,确实没有慢慢耕耘再报道的土壤。对此,其实就是专业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判断问题,毕竟不实报道也磨灭着媒体的信誉。适当的缄默可能让发声的时候更有力也更可信。“如何说”与“何时说”很重要。在去年,哈佛大学尼曼新闻研究中心的网站上,一位大学学者有专文探讨这个问题。也提到在突发新闻中的实用主义原则——发布者要预见可能引起的后果,从而做出判断。毕竟在波士顿爆炸案后,信誉很高的专业媒体们犯了不少错,而美国“专业记者协会”(SPJ)将CNN、美联社和《纽约邮报》的反思总结为一条推特:本周,人们记住的不是“谁第一”,而是“谁错了”。

  确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到的是无数重复的、同质化的信息,这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太重要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