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国需要文学奖吗?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14:22:20 |
然而这些,恐怕都不应构成对“文学奖到底有没有意义”的质问。一个有分量的文学奖,不仅有反映文学的功能,更应同时具有批评、干预和引领文学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一个被世界认可和重视的文学奖,不仅代表其本土能够产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意味着其在审美正趋向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正如你对诺贝尔文学奖再嗤之以鼻,也无法否认一年一度的诺奖评选就是世界文坛最隆重的活动。有的中国人一生中从未看过一部诺奖作品,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中国作家什么时候才能得诺奖! 那么,回到茅盾老先生逝世的年代,那时,除了诺奖外,从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到西班牙塞万提斯奖、捷克卡夫卡文学奖等,几乎每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叫得出名字的国家都在倾力打造属于本国、面向世界的文学奖项。典型莫如立国仅200多年的美国,没有人能否认普利策文学奖在全球的影响力。 而彼时,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国,除了一个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竟没有一个拿得上台面的文学奖项。 据茅盾之子韦韬回忆,设立文学奖是父亲晚年最重视的两件事情之一。25万元搁现在当然算不上什么,在当时却是一笔巨款了。中国缺失文学奖固然是历史原因,遥想老先生瞑目前的心情,总不禁怅然。 ■ 作家命运与爆发效应 “像中国这样复杂的文学结构的大国,非常需要设立一些在国内乃至世界读者心中具有影响力的真正的璀璨大奖。”魏心宏说。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初选小组由丁玲、艾青、冯至、冯牧等组成,获奖名单包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古华的《芙蓉镇》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当今无出其右的豪华评选阵营正式掀开了当代中国文学评奖的序幕。此后的1986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鲁迅文学奖,1988年,庄重文文学奖成立,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设立“国家图书奖”……如今,国内各大文学奖项已有遍地开花之势。 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奖项当中,出版界最看重的是三个国家级的大奖:茅盾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以及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奖。在魏心宏看来,同样是国家级奖项,这3个奖的侧重和特点是很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五个一工程奖由中宣部把控,作品风格更偏向主旋律,会导致部分作品的市场认可度相对较弱;而国家图书奖和茅盾文学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多少起到了上述对文化的引领作用,由于国家图书奖更偏重于图书出版的质量,所以其中又以茅盾文学奖的文学意义最为典型。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