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汤一介:父亲汤用彤的矛盾心态

http://www.CRNTT.com   2014-09-13 12:11:31  


 

  1956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有所松动,周总理在广州讲话说,要重视知识分子,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和智慧的条件,这时父亲的身体渐好,于是为他配备了两名学术研究助手。但是,1957年党提出“整风运动”,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原来民主党派的领导层以及一些民主人士,对党的领导提出不少意见。有些记者访问他,他都以身体不好谢绝了。有一天父亲拿出《诗经》找出两句话:“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他问乐黛云:“你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乐黛云一时茫然,答不出来。父亲说:“你是中文系的,连这两句话都不懂!”乐黛云查查书,渐渐懂了,知“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

  1957年5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父亲因身体原因没有参加,但他有一书面发言,此发言全文已找不到,只是在《光明日报》(1957年5月28日)上有一发言摘要。《光明日报》以《改善科学院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作为书面发言的标题。内容主要谈不应把“教学”与“科研”分开,认为科学院是搞“科研”的机构;高等院校只是搞“教学”的机构。这样不仅不能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为“科研”的后续力量培养合格人才。他说:过去科学院在推动我国科学文化工作上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我认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错误和缺点,其中之一就是科学院、高等学院和生产部门的关系上有着很大的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主要原因就是本位主义(实质上是宗派主义)的思想。父亲特别提出把原来稍具规模的高校,经过院系调整、学习苏联高校的一套东扯西拉地拆散了,实际上对大学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对这一点,我认为父亲是想到北大,因为北大自蔡元培、经过蒋梦麟到胡适确实已“稍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传统。因而在如何办好北京大学问题上,作为在院系调整后有职无权的副校长,这样把北大办下去,内心总觉得很可惜,故其心态常处于矛盾之中,对应如何办教育他是有些想法的,但时机不对,无力回天,真可谓“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偶尔,我读到于光远同志的一篇短文,文中说:“怀念母校是个普遍现象。人老了更觉得青年时代之可贵。不过现在我怀念清华,是同自己的教育观点有关。我是一个’今不如昔’论者,但坦白说,如果我是一个要上大学的学生,要我在旧时和现时的清华中进行选择,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见《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10日第七版)我为什么写那篇《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见《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版)和光远同志一样,我更喜欢沙滩北大。认为“大学”应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应是为什么“政治”服务的地方。我想,这也许是众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教育不满的根本原因。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我们得有耐心等待着教育春天的到来,那时父亲心中的矛盾或可释然了。​(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原文标题:《父亲汤用彤的矛盾心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