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新思维看待人口红利与GDP增长

http://www.CRNTT.com   2015-11-15 09:38:29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经济增长,但也要认识到,长期奉行“增长主义”必然带来如下结果。

  一是资源被过多消耗。经济增长是要消耗资源的,但过快的赶超式的增长会过多过快地消耗资源能源,造成资源短缺和资源价格的过快上涨。

  二是环境被大范围严重破坏。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时期,经济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但若在此时期奉行“增长主义”,则会加剧环境的破坏,甚至造成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

  三是人口增长被长时间抑制,老龄化提前到来。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当人口尤其是非生产性人口过多时,会陷入人口的“马尔萨斯陷阱”,阻碍经济增长。故为了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有必要推出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过长时间实施后,会带来人口不能正常更替等问题,并造成“人口红利”提前消失,反而阻碍长期经济增长。

  四是劳动力被过度使用,劳动者的休闲时间被过多占用,幸福指数下降。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劳动力数量、劳动者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是有弹性的,在“增长主义”引导下,一些不应作为劳动力的人(如童工等)会被拉入劳动力队伍,劳动力工作时间会被延长(如过度加班、取消或减少节假日等),部分劳动力被强迫长时间进行高强度劳动。

  五是货币超发,通胀经常出现。货币是社会最重要的契约,应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增长主义”作用下,货币常常被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经常超发,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等,损害社会公平和经济持续发展。

  六是投资被过度依赖,消费被抑制。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本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是经济低迷时抚平经济波动的不得已手段,但在“增长主义”下,不仅“三驾马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常规手段,而且在“三驾马车”内部,投资因为最易为政府所掌握而被过度依赖,因而抑制了消费,反而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是工业化、城镇化被超前推进,形成了“赶超症”。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是一个历史过程,但在“增长主义”下,工业化、城镇化常常成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被超前推进,因而出现了拔苗助长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增长主义”作为一种理念、目标和战略,需要一整套相应制度来支撑。

  一旦步入“增长主义”的轨道,往往会倒逼形成如下一套制度体系:一是政府制度,即政府的主要职能变成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非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演变成经济建设中的“运动员”而非仅仅是“裁判员”。

  二是干部考核制度,对干部的考核以GDP 增长为导向,主要考核GDP增速、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至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民生福利、环境保护等指标则处于相对次要位置。

  三是价格制度,一些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决定,资源能源价格、资金价格、环保价格、劳动力价格常常被人为压低,以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

  四是土地制度,通过“土地财政”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五是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的相当部分直接成为经济建设支出,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

  六是金融制度,特别是货币制度和信贷制度设计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

  要让“增长主义”回归经济发展的正途,必须“三管齐下”。

  第一,转变观念。将经济增长当手段而非目的。综合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经济环境改善、民生福利增加等目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社会公平正义、民众权利保障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改革制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改革政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角,政府主要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不能仅以GDP 论英雄,提高民生、环境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改革价格制度,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土地制度,逐步取消“土地财政”,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财政和金融制度,实现公共财政和币值稳定的目标。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由粗放转为集约,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增长奇迹”是可以解释的

  文章分析,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即所谓“中国增长奇迹”的动因何在。

  1979-2012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远高于世界同期年均2.8%的增速,经济增速和持续时间也超过了经济起飞期的日本和“四小龙”,2002-201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更是高达10.7%,远超世界同期3.9%的水平,故有人称之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围绕中国高速增长动因或原因这一话题,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讨论。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改革开放或制度变革(含渐进改革、边缘改革等)、中国模式(政府主导、投资推动、赶超发展等)、地方政府竞争、比较优势发挥、人口红利释放等是中国增长奇迹的主要原因。本文因篇幅原因不拟对这些说法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是提出一个综合性框架来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

  根据前面的分析,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需求边动力,即通过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需求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要素投入动力,即通过大规模投入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动力,即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拉动经济增长;四是中国特色动力,即通过独特的价格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含考核制度等)“五驾制度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领导人和民众的赶超发展意识、“增长主义”的目标设计、部分时期难得的国际环境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四组动力分别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

  首先,“三驾需求马车”是中国稳增长或保增长的主要动力。“三驾需求马车”虽然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但它们是政府短期稳增长或保增长的基本手段。仅以投资这驾马车来说,2000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GDP)不断攀升,2003年达到47%,2006年达到52.3%,2009年达到66%,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达到69.5%、66%、72%、78.5%,近5年来维持在65%以上,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20%左右、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时期40%左右的水平。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带动数十万亿信贷投资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反弹。

  其次,“五驾制度马车”是“三驾需求马车”的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需求马车”并非根源动力,它们发挥作用依赖于价格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含考核制度等)“五驾制度马车”,或者说“五驾制度马车”才是拉动“三驾需求马车”的马车或动力。如增加出口要靠发挥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低价格优势、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制度设计和政策的作用;提高投资要靠发挥政府主导投资体制、GDP导向考核制度、投资优惠税费政策、宽松货币信贷政策、低利率政策等制度设计和政策的作用;扩大消费要靠消费品低价政策、消费优惠财税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等政策的作用。

  再次,制度变革(“三大发动机”之一)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性动力。之所以说是根源性动力,是因为制度变革是其他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从理论上看,制度变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释放红利或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红利;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释放红利;三是通过改善或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释放红利。

  从实践上看,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于改革开放或制度变革的启动和持续推动。制度变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拉动经济增长,据胡鞍钢等人的研究,1978-2005年期间相比1952-1977年期间,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从11.5%下降到9.5%,对GDP的贡献率从75%下降到39%;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从2.6%下降到2.4%,对GDP的贡献率从13%下降到8%;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从4.1%下降到2.1%,对GDP的贡献率从20%下降到7%。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则从-0.5%上升到4.4%,对GDP的贡献率从-8%上升到46%。虽然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但制度变革是主要途径,而且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还依赖于制度变革。

  第四,结构优化(“三大发动机”之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性动力。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其实质是分工协作的深化,根据斯密理论,分工协作深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之所以说结构优化是过程性动力,是因为结构优化最终依赖于制度变革。从结构优化中的工业化来看,假设一个农业劳动力年收入五千元左右,同样一个人转移到非农业岗位后年收入可达到三万以上,千百万个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就能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1978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353元/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2732元/年(相对于第一产业的7.7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1938元/年(相当于第一产业的5.5倍);到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6664元/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49735元/年(相当于第一产业的7.5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31195元/年(相当于第一产业的4.7倍)。1978年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70.5%,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17.3%,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12.2%;到2012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下降到33.6%,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上升到30.3%,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上升到36.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工业化类似。

  第五,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之三)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有所不同,要素升级是要素质量和档次的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显着的作用。据夏杰长的测算,1979-200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28.6%。据王小鲁等人的研究,1998-2007年教育对GDP的直接贡献以及溢出效应——即人力资本——占到了GDP的2.2%。据人力资本测度结果,1990年以来中国潜在人力资本保持了1.55%-2.38%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就业总量0.40%-2.45%的增长速度。

  第六,大规模要素投入始终是上述动力的传输带。要素投入是指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不管是“三驾需求马车”,还是“三大发动机”,要想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需要利用要素投入这个中介或传输带。仅从大致反映资金投入的M2变化来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M2从1990年末的1.53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二季度的120.96万亿元。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此外,必须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发展是硬道理”、对外开放等战略方针,思想解放、全社会强烈的赶超意识、各级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强烈追求(“地方竞争”)、“人口红利”等,都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自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当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后,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后,当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后,我们应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尽快将国家发展目标从单纯的“增长主义”中摆脱出来,更加强调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