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周礼是政治与教化合一,政刑礼乐融合为一,习礼、掌握礼者为士君子。后世则称君父、官师,拟君为父,拟官为师,除了行政之种种政事,更为优先的是化民成俗之教化功能,不然则仅是俗吏而已。隋唐以下的科举制表面看来只是考试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好像不属礼教,但其实是得礼治之精神,即得礼教之“尊尊”、尊贤精神,学而优则仕,士大夫政治也就是礼治,治、教重新合一。而法家仅取周礼中所有的行政之一端,而遗落了教这一端,而成其为法家,为“法治”,有其偏失,最终与儒家合流,即法家的儒家化,礼法合一。

  礼作为传统的连续性是活着的传统,如水流一样,无分过去、现在、未来之水。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礼乐精神呢?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政治是对于传统士大夫政治的继承与转化,其精神正是“礼”之精神。

  对于礼乐文明在周代以下的连续性以及“礼,时为大”的变迁把握了之后,则可以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今天让海外消除对于中国的误解、疑虑,让海外开始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可以分高、中、低的三个层次来谈。低者,就是中国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要道器合一,在器中把道讲出来。中者,即是儒家的道高明而极中庸,主要是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道德,这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的克服与超越。高者,则是这一整套“中庸”、中道的制度背后一以贯之的“正道”,即文化价值观,这一套文化价值观作用于每个中国人的人心。

  1、文化价值观的底层次: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

  科耶夫关于艺术化生活的理念也让我们在更深层意义理解最近李子柒在海外包括在欧、美大受欢迎的现象。何谓文化?文化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可见之“器”就是生活方式,背后的“道”就是文化价值观,道器一体而不可分。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以及孝敬父母的要求。家庭、家族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人,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这正是礼文化之延续。孝并不只是供养父母这么简单,《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要求内心对于父母的孝顺,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尤其是由内而发乎外的和颜悦色的婉容上,这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孝不止于生前,不止于亲身接触的亲人,还有对于去世亲人以及历代祖先的终身祭祀,即民间说的“祭祖”,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在西方占据重要位置,但西方却以其一神教的信仰来否定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或者批判中国的祭祖是偶像崇拜,批评中国的多神信仰是偶像崇拜。其实西方文明作为断裂的文明才会出现一神教,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却是多神信仰,但外来的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纳为国教后,原有的多神信仰就被视为异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