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中国有两个节日很重要:一是春节,另一是清明节,二者都关乎着通过仪式感而达到家的情感凝聚,外在仪式不可或缺,现代社会更要对此有文化自觉。春节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礼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何春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运输量,为何大部分中国人都要回老家过年?春节背后凝聚着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需要加以提升。春节贴春联,家庭团圆一起吃年夜饭,都是辞旧迎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春节的喜庆日子里不能忘记祖先,要祭祖,祖先也要来和子孙后代一起享受酒食,其乐融融。鲁迅的小说《祝福》就描述了传统中国在春节包括祭祖在内的各种祭祀。笔者南方家乡单位上班的人在大年三十下午都要急着赶回家杀公鸡,杀公鸡是为了祭祖,这是一年里的头等大事,绝不能轻忽、错过。清明节更是以一套庄重的仪式来专门祭祖,在外地工作者往往要请假回去祭祖。南方祭祖,不止是祭祀上一两辈的祖先,还要祭祀始迁的开基祖、一世祖,笔者家族祭祀的一世祖在明初洪武年间,墓与碑皆完好。

  《礼记》中有不少文字生动地叙述着先民在祭祀时“祭如在,如神在”的真切而深厚的情感,《诗经》中很多诗篇都与包括祭祖在内的各种祭祀有关。

  中国文明传统的祭祀不止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还祭祀历代有功、有德于国家、民众者,还祭祀人类所取用的自然界的万物,如天地、川泽、山林等等。这一切都凝聚在一块祭祀的牌位上即“天地君亲师”,这最早在《荀子》那被认为是礼的三个根本:“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三本的“本”,同时与“报本”的“回报”的文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西方基督教是拜上帝,在传统中国则是天子代表天下隆重地祭祀天、地,地点就是今天的天坛、地坛,祭天地的郊祭之礼最为隆重,其文化意义在于:“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性》)。天子还要在日坛、月坛祭祀日、月;在社稷坛祭祀土地(即“五土”)以及土地上产生的农作物(即五谷,或者说是发现五谷者),社稷坛(今天的中山公园)的一边是太庙(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是天子祭祀其历代祖先之所在。祭祀先师则是从首都到全国各地的孔庙(也称文庙),中国重师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武侯祠、关公庙等则是祭祀文臣、武将。

  与京师的社稷坛相应的在最基层的则是土地庙,家里则有灶神,这是对于发明火者的回报,灶神还司善、恶。各地都有城隍庙,所祭者是过往对于当地有功的地方官,同样兼具报恩与司善恶的双重教化功能。这些都是“神道设教”、“文以化之”,并非迷信,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立庙祭祀,国家专门由礼部来负责制定祀典,合于忠孝仁义的文化价值标准者才能入祀。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之本质为礼文化,从政治、国家治理的角度,称为“礼治”;从教化、社会治理的角度则称为“礼教”。

  中国礼文化之供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对于逝去的历代祖先的祭祀,意味着共同体不止于可见的现世,而是与逝去者也建立永恒的、超越的联系,这超越了功利主义。对于天地的报恩的文化价值观,同样也超越了环保主义背后的功利主义。舍勒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精神,设想新时代的使命是建立“谐调的时代”,中国的礼文化正是要造就各方面的谐调。我们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对外讲什么呢?应该好好讲讲我们的礼文化及其价值观。《礼记》中讨论的各个礼中,以祭礼为最重要,要讲清楚中国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迷信,而是有一整套一直延续至今的宗教信仰系统,这一系统是中国礼文化所具有的神圣、崇高性的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