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应保九二共识及战略模糊

http://www.CRNTT.com   2021-05-06 00:01:34  


 
  为什么当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达成“九二共识”时要对“一个中国内涵”或“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做出模糊化处理呢?因为所谓“内涵”涉及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本是双方有所分歧与争议的部分,如果在那个时候就要弄清楚,两岸两会的商谈就谈不起来。所以,双方都明智地认识到,应该对此先存有模糊,待以后时机条件成熟时通过两岸政治谈判再予以解决。因此,即使现在对“九二共识”需要做出“两点论”的清晰化,但主要是原则(也即“核心意涵”)的清晰和统一目标的清晰,并不需要扩及到“内涵”或“政治涵义”方面;也就是说,在对“两点论”清晰化的同时,对“一中内涵”仍可以保留“不涉及”或“各有不同认知”的灰色地带。对“内涵”或“政治涵义”采取这样的处理办法,是当初双方在达成“九二共识”时的“共识”。虽然对大陆来讲,台湾定位始终是清晰的,从而两岸定位也是清晰的,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台湾定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写得是很清楚的。〔16〕但是,确实没有必要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以及后来的两岸政治对话(包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等党际交流)中就去涉及“内涵”。〔17〕但是,现在国民党内有人先这样提出来,直攻“内涵”问题,让本来“存异”的部分又浮上台面,纯粹是自惹麻烦,自己给自己添堵。因为“宪法论”显然是“原则”与“内涵”错位,若循此逻辑往下演绎,肯定会进一步造成其两岸政策论述逻辑的错乱。尽管江启臣表示承认“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但却要消解和修改其“核心意涵”,换言之,是接受外壳不接受内容,从而显示出他所采取的,是一种偏离“九二共识”、而且有可能越走越远的做法。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这是国民党一些人的老毛病,混淆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区别,常常以战术性花样代替战略性目标,造成自己两岸政策论述的进退失据。

  四、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的辩证法

  说到这里,可以略微总结一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实际上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学深悟透“1·2“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内在逻辑和整体脉络,就会理解到:第一,习总书记对“九二共识”全部含义所作的有力论述和鲜明揭示,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还原历史真实原貌,也是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二,所谓“全部含义”,首先是指“两点论”的清晰化:一中原则或“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必须清晰,国家统一目标必须清晰。因此,在解读“九二共识”时“两点论”要全,不能二缺一、也不能二选一。第三,所谓“全部含义”仍然包括战略模糊,尽管“1·2”重要讲话强调了“两点论”,但它并非不重视“九二共识”的包容性问题,包括战略模糊问题。战略模糊的存在,也是历史原貌之一,也是当时的初心做法。而且,需要注意到,至今大陆方面尚无一个正式的政策性宣示,表明不要战略模糊了。否则,“九二共识”这个词也可以不要了,而只要使用这个词,就需要保持战略模糊。对于是否继续采取战略模糊的做法,也就是应否仍然给“九二共识”留有战略模糊的空间,是一个需要在战略全局上加以考虑和通盘谋划的问题。作为大陆最高领导人,在发表“1·2“重要讲话时确有阐明基本立场的必要性和表明政策底线的需要,但讲话推动形势转圜、引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也是很强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