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月刊:共同富裕目标与小农户发展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4-04-28 00:03:29  


 
  图5:基于CLDS资料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及劳均农地面积变化模拟(2015-2035年)
  注:各年劳均农地面积=2015年调查户农地面积总和÷各年的农业劳动者数量。2015年调查户农地面积总和为52509 亩,其中面积缺失值用样本均值替代后再进行加总,农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果园、草场、鱼塘等。

  模型说明如下:图3显示当前大部分农业劳动者集中于40-75周岁年龄段,据此假定,在“四十而不惑”的年龄,劳动者务农与否的状态不再出现变动,即劳动者如果在40周岁选择了务农,则除非因年龄增长导致身体机能老化、不便从事农业耕作,否则不会完全退出耕作。同时,考虑到小于40周岁以及大于75周岁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占比很低(见图3),简单假定耕地只由40-75周岁年龄段的农业劳动者耕作。根据上述假设,农业劳动者数量的变化取决于每年有多少人因身体机能老化或超过75周岁而退出耕作,也取决于有多少“新增”的40周岁乡村劳动者加入农业耕作行列。对于前者,简单假定农业劳动者在超过60周岁以后,每增加1岁则退出耕作的可能性提高11.7%(依据在于,根据图3并计算可知在1940-1955年期间出生即60-75周岁年龄段的农业劳动者,每增加1岁则人数相应下降11.7%);对于后者,简单假定每年新增的农业劳动者数量等于2015年25-39周岁年龄段农业劳动者数量的均值,即57人(根据图3,此年龄段内每一年龄上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在57人左右)。这一模型隐含假定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不会出现因非农就业机会快速增长而引发新的劳动转移潮的情况,老年劳动者也不会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快速退出农业耕作行列,可将这一模型视作时间自然推进情况下农业劳动者数量变化的基准观察模型。

  根据图5的类比结果,农业劳动者数量的下降速度是139人/年(约是模拟初始年份即2015年40-75周岁农业劳动者数量——5104人——的2.7%),劳均农地面积以0.62亩/年的速度上升(约是初始劳均农地面积10.29亩——接近于2016年全国户均或劳均耕地面积——的6%)。到2035年,40-75周岁农业劳动者数量下降至2322人,约为初始值的45.49%;劳均农地面积上升到22.61亩,达到初始值的2.2倍。由于上述模拟不考虑年龄小于40周岁或大于75周岁的农业劳动者,并且纳入了耕地以外的农地类型,因而实际上低估了农业劳动者数量并高估了劳均耕地面积。但模拟结果依然清晰表明,到2035年中国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仍会很低。因此,至少在未来十多年,中国乡村农业劳动者数量仍然充裕,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资源仍然极为有限,“有地无人种”在中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