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中评社论坛:两岸如何建立军事互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0:26:45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意涵

  第二个问题,到底我们军事互信机制进行的是对话、还是协商?是善意的表达、还是互信的建立?是彼此能够理解对方、还是彼此能够增加合作?这些概念有些区别。

  如果真正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当然先是透过协商、建立互信、然后开始展开合作。军事互信必须要在有政治互信的前提下才能够持续长久,但这不表是在政治互信还没有的时候,军事互信就不能先行。

  “理解对方的行为、彼此善意的表达、军事互信的对话”,是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前的必要态度与作为。比如说刚刚沈将军讲的,台湾要理解大陆为何要在沿海部署飞弹,是否真的只是把台湾做假想敌,没有其他战略考虑?如果台湾不走台独,北京是否还会以武力对台?大陆要理解台湾为何要军购、为何对大陆不放心的理由在哪里?两岸可否彼此在论及军事问题时,多一点善意的表达,少一些恶意的攻击。相关智库与学者可以各种轨道进行对话。在尝试建立军事安全机制之前,“善意的营造、感性的理解、理性的对话”很重要,可是可以多加着墨的地方。

  不过,即使有了以上三个态度与行为,还是有一个天花板挡在上面,难以再提升。这个天花板就是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无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难以突破。我同意刚刚胡将军所谈的,政治互信是走向军事互信的基本条件。其实政治互信不仅是军事互信的基础,甚而是一切互信的基础。例如,两岸在1990年代初期分别成立海基海协两会,做为推动两岸交流的机制。初期运作良好,但是当1999年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以后,原本即脆弱的政治互信立刻瓦解,做为一般事务互信机制的两会,马上就无法运作了。

  两岸核心问题没办法达到共识 军事互信机制无法持久

  信心建立措施(CBMs)源于东西方的冷战时期。当1975年的赫尔辛基议定书解决二次战后的主权与领土问题后,苏联集团与西方阵营才得以开启军事互信机制的信心建立措施。我们可以预期,如果两岸对于核心议题无法达到共识,军事互信机制很难建立,即使建立也无法持久。

  刚刚胡将军也提到一些例子,即使双方面有冲突,还是可以建立互信机制。个人认为,如果那些是涉及到主权与领土等最核心问题时,就很难说了。

  两岸目前最核心的差异,就是政治定位的问题。如果两岸政治定位不能够合理解决,即使我们有军事互信的一些协商措施,也无法建立真正且有效的军事互信机制。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要做,而是应该知道协商的局限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