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中国远征军》荧幕上的历史“突围” | |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13:48:40 |
这是“滇西三部曲”的渐进式逻辑,也是张丽影拍出一部向“经典二战剧”看齐的大制作的野心。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的方向,也体现了制片方对播出尺度的敏感—宏大的格局、囊括全国抗战形势,更便于电视剧在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体内容下,同时展开共产党方面对抗战的贡献以及不可忽略的民众抗日热情;而一条编织其间的“红线”,将大大助力于《中国远征军》电视剧的审查和播出过程。 滇缅印战场前线的浴血战斗、战时陪都重庆的腐败与纸醉金迷、沦陷腾冲的民众艰难与坚守,形成结构《中国远征军》电视剧的“品”字形大框架。但无疑,后两个部分都是为了从功能上支撑战局、战场这个重头戏的充分铺展。 编剧邱对耗时半年,在史料堆中淘选,找到了一条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红色”线索: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到远征军这段历史结束,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一共刊发了有关滇缅印抗战的报道、通讯共680多篇。邱对觉得,要客观呈现远征军的历史,剧中的“红线”也必须经得住史实的考验,而《新华日报》当时所做的一切有迹可循,于是一个共产党战地女记者“韩绍英”的形象应运而生。 远征军入缅的1942年,国共合作继续,设立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还是一个公开合法的机构,而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一直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邱对总结当时在国统区发行的《新华日报》所做的工作:“经常散布一些民主和自由的言论。这是当时的蒋政权所不喜欢的,有时候《新华日报》甚至要开天窗,给一个标题,下面正文没东西写。国民政府的新闻审查也比较严厉。反独裁,团结,抗战,要自由,要民主,这些当年《新华日报》的言论有人曾专门搜集编过一本书《历史的先声》,我读后觉得《新华日报》的仁人志士们真牛。”另外,邱对也发现《新华日报》当时配合全国的抗战大局,刊发了很多国军将士在前线的通讯,人物特写;它的文艺副刊做得特别好,在重庆的所有报纸中读者最多,集中内容也是在推动抗战,推动统一战线。 “淘到的史实足以撑起这条红线放在里头了。”邱对说。 刚性的逻辑 父亲是军人,岳父也是军人,邱对却是第一次创作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少年时代他曾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迷,重要的理想之一是成为战斗英雄,甚至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但年岁的增长使他“很久不迷这种东西,连军事节目都不看了”。 “战争带来的摧残和伤害远远大于我们从战争中想象的快感。”打打杀杀、血雨纷飞、意志较量的视觉冲击不是战争剧的全部,邱对希望能写一部“真正无愧于二战这一伟大时代”、具有“经典战争剧的气质”的作品。更重要的,他希望能“对得起这段历史”。 阅读是他首先做的工作。历时七个月的史料积累,邱对将所有能找到的、涉及中国远征军的出版物读遍,不再出版的书,他不惜代价从网上的旧书店购进,淘了一大堆,包括1944年重庆出版的国民政府《步兵操典》。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