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远征军》荧幕上的历史“突围”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13:48:40  


 
作为英雄的戴安澜与孙立人

  以往国内拍摄的战争题材电视剧,有一个很难处理的内容就是“失败”。我军凭借着惊人的意志、过人的智谋、不屈不挠的精神,总能够“一胜到底”。而这一次展开跨度三年多的两次远征、数场战役,《中国远征军》没有回避真实存在过的失败。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尽管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但由于盟友英军的不战而退,决策高层意见的分歧和指挥失误,最终“像一个疲于奔命、四处帮闲的戏班子”,在陷入日军重围,作出了惨烈牺牲后,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艰难回国,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篱下。

  无论导演董亚春还是编剧邱对都承认,在探讨失败原因、反思战争的层面,拍摄国军正面战场题材更容易放得开手脚。《中国远征军》有意在剧本内容和镜头剪辑上,都将前方士兵的牺牲无谓与后方官员的贪腐沉沦做着对照。

  但同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罗卓英、杜聿明等,几乎是第一次在大陆的电视荧屏上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而非以往影视剧中惯常的“败军之将”角色。戴安澜与孙立人,更是剧中着墨颇多的硬汉、英雄。邱对说,对于这些以真名实姓出现的国军高层,他竭力做到“动作对话都尽量依从史实”。

  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

  邱对提到,国产的战争剧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点很难说清,“过去看到的戏,创作意识上,过于强调了人的精气神,强调民族精神、牺牲精神、反抗侵略的不屈不挠所起的重大作用,好像战争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其他都可以不需要,百战百胜。其实战争远远不是这样。现在剧作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战争与精神之外的因素,关系同样密切。精神不死、精神胜利是不客观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士兵的素质,战术观念,都攸关战争的成败。”

  邱对注意到云南大学教授徐康明的《滇缅印抗日战争史》中提及的一个细节: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之后,被英军瞧不起,“英军戏称我们是草鞋军”。徐教授没有对此做过多探讨。邱对却对“草鞋”二字印象深刻,认为值得挖掘。最早入缅作战的第五军200师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当时中国惟一的机械化师,难道他们头戴钢盔却仍旧穿着草鞋作战?这是真的吗?邱对一开始也怀疑,“会不会是史学家玩悲情?”一番求证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不是。

  草鞋,这个刺眼的符号,恰恰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暗示着当时的中国军队与现代化之间的距离。即便是被美国人资助的先进武器武装的200师,竟然也无法供应士兵人脚一双皮鞋。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围绕草鞋做了好多戏。在开篇第一集,男一号“韩绍功”的部下就因为脚蹬草鞋,踩中一枚铁蒺藜而不幸成为日军的靶子,无谓牺牲。“在那样积贫积弱的现实下,士兵们仍然如此顽强地战斗,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邱对说。

  不断摇到士兵脚上的镜头,无言而悲壮。

  “这部剧里80%的内容是客观呈现了当时那段历史。”邱对很有信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