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连横何以成为台湾第一知识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1-25 10:40:44  


 
  落魄江湖载酒行

  连氏的诗作遗世不少。林着称连横在十八岁前,就手抄《杜少陵全集》,开启诗兴。我们在他的诗作里,也能看到他上袭少陵诗风,不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颇近少陵与放翁。这在不少诗句中能看出来。林着大体上是依据连横的诗作,从中分析传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

  连氏早年赴上海,入读圣约翰大学。作者称连氏时年“二十岁左右”,那么入读当在1897年。圣约翰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是第一个被美国大学承认学分的大学。连横入读俄文,但又很快就辍学(注:熊月之编着之《圣约翰大学史》校友名单未有连氏之相关记载)。林着认为,连横读俄语的原因是,未来中国人需要跟俄国人打交道。辍学的原因是母亲催促其返台完婚。

  完婚后,连氏并未回沪继续读书,而是进入日本人新创立的《台澎日报》,任汉文部主笔。这家报纸不久后改组为《台南新报》。1902年,连氏还曾赴福建厦门捐得监生,然后参加福州乡试。不过,林着中没有提及纳捐科举之事。其子连震东后来解释说,他去福州是借考试调养身体。

  其实很难解释为何连横会参加清廷乡试。从作者的叙述中看来,因为清廷割台,连氏对清廷之腐败极为不满。在我看来,连氏对台湾的认识当中,有一个始终无法自洽的矛盾:他一方面奉南明、延平郡王为正朔,不承认清廷统治台湾的合法性,在辛亥革命之后抨击满清宅夏窃国;一方面又极力赞扬以刘铭传、丘逢甲为代表的清廷对台湾的经营。他说,对开拓台湾功勋最高的两个人是陈永华和刘铭传。后来他游历南京时,在天王府曾写有“他年修国史,遗恨在湘军”的句子,可见他对清廷之态度。

  连氏的通史终于马关条约。对清廷割地的评价,至今在台湾学界仍有不同声音。尤其是,此后短暂成立的“台湾民主国”,是一些倾向“台独”的学者研究之重点,以此来证明台湾与大陆联系是如何脆弱,并建立一种论述体系。不过,当时的“台湾民主国”曾给清廷电报说“台湾士民,义不服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国,作何办理”。所以连横对这一段历史,很有些无法下笔之态。

  在《台南新报》工作时,连氏开始学习日文。这恐怕是不得不为之的举动。盖因该报系日人投资,又以日文出版。不过此时已经能够看出他在国难之际的心情。他在《马江夜泛》中写道:“横槊苍凉夜,艰危击楫秋。”他经常以祖逖、稼轩相拟,颇有壮志未酬之心态。他在《鹭江报》写的《惜别吟诗集序》中说“欲求国国之平等,先求君民之平等”,已初步反映出其反满之一面。

  不过,至今未有连氏直接参与革命党活动的记载。林着也是以猜测的口吻,试图把连氏与革命党联系起来。林着说,“1900年国父到台北”,以一个报人的身份,定必消息灵通。他或许往来南北,与孙中山先生会面也未可知。作为一部传记,以“想当然耳”的手法描述这样一件攸关大局的事件,未必合适吧。

  1905年,连氏赴福建创办《福建日日新闻》,鼓吹排满革命。按照连震东和林着的说法,同盟会派李竹痴(有的材料作林竹痴)到厦门,商议改该报为同盟会机关报。不过,当时同盟会的刊物已经有《中国日报》与《民报》,一在香港,一在日本,且当时同盟会在厦门尚无分部,以厦门的一张报纸做机关报,可信度不高。此外,连震东称,后来清廷向日人抗议,此报由是被封。

  台湾作家陈柔缙引用连横朋友林申生的说法称:该报关门的原因是,“缘该报社之组织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议之结果;日人特听其自生自灭耳。”另一位和连横亲近的门生张振梁也有不同说法,认为连横创办该报的原因“乃其时台局粗定,日人招徕台人故”。

  至于林着中说的清廷要暗杀连横,更是无可考证之事。连横在报馆关闭后回台,仍入《台南新报》。此后一边写书,一边纵情诗酒,成立诗社,酬唱往来等。台湾诗人林馨兰在《读诗界革新议及后等书》中评价连氏的诗,“雅堂过于纵”,亦可见其性格为何。

  1908年,连氏曾赴神户一游。林着称,“他此度赴日,或者竟是借游览之表面行为,实则去参加在日本的革命计划也未可知,因为神户乃是当时海外革命志士的一个据点,国父每次到日本,也都在神户与当地华侨志士联络商议的。”在读林着之时,我一直对作者试图把连氏和孙中山联系起来的描述,抱有甚多疑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