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宏观调控体系需要优化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0:07:27  


 
  文章分析,中国宏观调控具有多重目标“稳(保)增长、调结构、稳物价”。在当前的行政体系架构下,中国同样存在三个主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负责综合平衡,财政部侧重财政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则掌控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目标、手段与调控部门之间并非一一对应。从手段来看,规划手段主要着眼于调整结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则主要着眼于稳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

  但是,不管是规划手段,还是货币和财政手段,他们的目标都不是单一性的。在现实操作中,多重调控目标下的政策往往缺乏内在统一性。尤其是近年,政策之间相互矛盾和抵消的现象非常突出,调控手段往往滑向单一目标,稳增长压倒调结构,以牺牲长期利益获得短期增长。从调控部门来看,发改委作为综合调控部门要兼顾三大调控目标,涉及但并不掌握所有的调控工具,难以主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各自侧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基础设施建设、价格管理等职能仍然设在发改委。这种目标、手段和权责之间的不协调、不对等,以及由此引发的长短期调控目标冲突,是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最大的问题所在。

  调控目标机制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正是上述问题,最终要明确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下的调控目标优先次序,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目标、手段和调控部门之间的清晰对应关系。对于调控目标的次序,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并重点指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于速度的表述也被“持续健康”发展所取代,从这一点看,未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将逐步转向调结构。在处理调控目标、手段、部门之间的关系时,势必也需要体现上述次序调整,结构调整的统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如何提高调控行为的有效性

  文章认为,调控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重点关注的是政策操作和执行,包括政策操作的基础、传导机制、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目的是提高调控行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最终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效力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基础。稳定的财力保障是财政政策的基础,财税体制规定了政府与私人部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政策调控能力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财力。但是,在总量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势必会减弱地方政府或者私人部门的财力,因此,如何在三者之间建立稳定科学的分配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金融体系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政策工具设计要以之为基础。以货币政策为例,随着金融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形成,数量型操作的调控效应将明显弱化,这决定了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必须由过去的数量型工具为主,逐步转向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并重,并最终转向以价格型工具为主。在利率、汇率等价格操作手段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核心工具之时,机制化建设就要更多地朝规则化方向探索。

  近年来,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尤其是投资审批调控所受到的质疑不小,如何提高此类调控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将是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中国发展规划的编制理念与方法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发展规划绝不是制定计划,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事,规划及其政策绝不进行干预。规划主要内容应该集中于发展战略层面。因此,在机制化建设方面,要讨论清楚规划调控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划的职能和边界,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规划制定的决策机制、制定过程和评价机制,提高规划调控的严肃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