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坝上的另一所西南联大:民国时期何以“大师辈出”?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0 11:00:03 |
坝上的另一所西南联大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去后方。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2005年,曾在成都金陵大学研究社会学的南怀瑾,将清代李玉的词《千钟禄》改编为纪录片《去大后方》主题歌。 五所大学中较早迁到华西坝的是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这两所学校如同“龙凤胎”,都由美国教会创办。前者系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在南京创立汇文书院,1910年与美国北长老会及基督会合办的宏育书院合并而成。 后者则是由美国浸礼会、监理会、长老会等创建于1913年,1915年9月首批注册的13名女子在南京绣花巷李鸿章故居内开学,1923年新校舍落成于随园陶谷,1930年12月因教育部注册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人们仍称为金陵女大)。 1937年11月,金大校长陈裕光在教育部的斡旋下,分租三艘轮船分三批于11月25日、11月29日和12月3日驶离南京抵达汉口,后又于1838年1月7日入川,3月1日正式开学。 随后迁来的齐鲁大学被称为当时国内最早的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在山东登州城开办的蒙养学堂。不同于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齐鲁大学学生的迁移,基本都是逃难。 最晚来华西坝的是燕京大学。1919年,美国教会将晚清创办的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 卢沟桥战火之后,燕京大学并没有内迁而是在北平继续办学。不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不到半小时日军即封闭学校。当日,孔祥熙在重庆召开燕大校董会,并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胞弟、燕大文学院院长梅贻宝任复校筹备处主任。1942年秋,燕大在成都正式开学。 “抗战军兴,全国移动。华西协和大学张校长凌高博士虑敌摧残我教育,奴化我青年,因驰书基督教各友校迁蓉,毋使弦歌中辍。”这是1946年,即将复员的金大、金陵女大、齐鲁和燕京大学共同草拟的一篇纪念碑的碑文。 文中提及尽“地主之谊”的华西协和大学,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系毕启(Joseph 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T.Davidson)等人着手筹建。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又选择华西坝故名华西协和大学。不过,当时的成都市民都称其为“五洋学堂”。 早在抗战之前,金陵大学即与美国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毕业生可同时接受对方的文凭与学位。华西协和大学亦先后与多伦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而齐鲁大学早在1924年即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的学位授予权,医科毕业生可同授加拿大医学博士学位。至于燕京大学,其时更是“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1917年到1936年,燕大毕业生就约有1700名。 这五所大学齐聚华西坝上,而人员剧增至3000人上下。据岱峻统计,当时五大学共有文、法、理、医、农等五个学院六七十个学系,算是战时中国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完整的大学。事实上,数字亦表明他们较之于声名日隆的西南联大并不逊色。据学者研究,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组成的西南联大,同是5个学院,但只有26个系科、2个专修科,学生人数也在3000人左右。 不仅如此,当时五所教会大学采取统一安排、分别开课的办法,允许教师跨校讲学,学生自由选课,学校承认学分。战时的“Big Five”各种讲座、团契组织、课外活动亦令人目不暇接。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