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坝上的另一所西南联大:民国时期何以“大师辈出”?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0 11:00:03 |
教会大学的离歌与绝唱 据岱峻整理的资料,截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基督教大学总数占全国大学总数约为12%,学生亦为全国大学学生12%;而基督教大学设备、经费、图书等之百分比皆远过此数,可知基督教大学在设备经费图书上皆占优势”。 事实上,教会大学在抗战前的中国整体学术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医学、农林、社会学、新闻学、法学、商学以及图书馆学等领域,较之中国本土大学,“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 首先,以燕京大学新闻系为例,自1942年秋迁到成都恢复办学,一直到1946年复员北平,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同样是硕果辈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1991年版),收新闻出版界人物词条108人,其中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师生有9人。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20名随员中,有燕京大学校友7名,其中4名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 其次,在农林方面,金陵大学绝对是一座奇峰。有数据显示,1949年前金陵大学毕业生,占据了农林部门、农研所及各大学农学院的“大半壁河山”。农经学家卜凯及其弟子乔启明、崔毓俊、孙文郁等在中国创立了农业经济的“技术学派”,完成了全国土地与农场调查,并将成果付梓出版。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时农学家章之汶、沈宗翰培养出“百万华棉”、“小麦2905”等优质良种,掀起战时中国的“绿色革命”—直到1997年,长江流域产量最丰富的小麦品种,还是当年沈宗翰所改良成功的“金大2905”小麦品种。 园艺学家胡昌炽、章文才,选育出一大批良种水果尤其是柑橘,带出了一批“玩物得志”的弟子,如景观园林专家汪菊渊、“梅花状元”陈俊愉等。据考证,今日之江津金堂广柑、华西牛奶、幸福梅林,皆是拜这批金陵大学农学系先贤所赐。 不仅如此,华西坝无愧战时中国的医学教育和临床中心。拥有一流校舍、教学设备及临床医院的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先后接纳了西迁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齐鲁大学医学院。三大医学院优势互补,联合办医院,其中中大医学院的外科和内科,齐鲁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华西协和大学的牙科、药学、眼耳鼻喉科最负盛名。 取得如此成果的教会大学,甚至令1947年出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感叹道:“假如国立大学不努力,在学术上没有成就,很可能是几个教会大学取而代之。” 然而,1949年之后,这些教会大学却遇到了万劫不复的致命打击。 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人的反帝情绪急剧高涨。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充分贯彻最高指示,表示要参考苏联,不再允许外国在中国境内办学。1952年,国家对各大高校院系进行大调整。在这次院系大调整中受伤最深的莫过于教会大学,包括金大、金陵女大、齐鲁、燕京和华西协和大学在内的所有教会大学悉数被解散,院系撤并到相关院校中。 至此,教会大学成了“绝唱”。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