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晚清宪政改革:曾是国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http://www.CRNTT.com   2013-08-25 09:15:42  


 
在省一级选举产生咨议局

  1907年,湖南乡绅熊范舆公然上书朝廷请求速开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绅民谋求宪政改革的呼声,由乡野村舍迅速席卷开来,涌入到王朝权力的中心北京,构成了数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众请愿活动。

  时至1908年,全国范围内的签名请愿运动已经如火如荼,来自各地的士农工商云集北京,在天子脚下信心十足地策动一场伏阙上书的行动。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1908年8月27日),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正式公布了以9年为期的预备立宪方案。

  80天后,光绪和慈禧先后离世。

  抱着宣统登上监国之位的摄政王载沣,主政后的第一次政治表态,就是遵循《钦定宪法大纲》,恪守9年预备的决定,定使宪政成立。

  以议院为主体架构起来的立宪政体,就是当时的中国在不断前进和接近着的民主方向。而资政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过渡产物。咨议局则是资政院正式开院前在省一级的民意机构。

  咨议局由选举产生的地方绅商作为它的议长。虽然选进局里当议员的十有八九都是出身于传统功名的进士、举人,但与以往体制下进入权力系统的渠道不同,他们毕竟通过了“选举”这一近代民主政治的形式。

  当然,从不知民主为何物而初次接触民主程序的国人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安徽怀宁县初选时,票柜未开,即已知某姓票数多少;望江县草率编造选举名册,竟把久已病故者列入了被选人。然而,形式仍然是重要的,即使它显得蹩脚,却让人耳目一新,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咨议局的选举,使得分处各地的士绅和富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合法表达意向的机构,更为全国性的民意机关资政院的开院,打开了大门。

资政院里的斗争

  宣统二年,1910年的9月23日,酝酿已久的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开幕议政。

  资政院议员共200人,分钦定和民选两种,各占一半。这种由出身不同所带来的差异,竟造成了“隐然若两党对峙”的局面。民选的议员来自各省的咨议局,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民意的代表,成为王朝政体的天然批判者;而钦定的议员则理所当然地成了王朝的代言人。

  从议题的表决看,留日出身的民选议员的意见往往能起决定性作用。罗杰、易宗夔、雷奋号称资政院“三杰”,均以善辩而着称,对议员们的意见倾向影响很大。尤其是雷奋,“态度极其从容,言论极其透彻,措词极其清晰而婉转,等他发言之后,所有极难解决之问题,就得到一个结论,而付之表决了”。

  激烈的发言声,时起时落的掌声,夹杂着一阵阵的哄笑声,使议事大厅里的气氛在热闹中稍显凌乱。也许,议员们正是从这种无序中第一次体会到了自由的气氛。

  民选议员有时会利用在资政院内形成的不可逆转的政治舆论趋势,逼迫钦选议员顺从自己的政治要求。在表决速开国会和剪辫易服的议案时,民选议员坚决反对无记名投票法,而主张使用记名投票法。其目的十分明显,即不给钦选议员以阳奉阴违、含混搪塞的余地。结果,两案均顺利通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