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次贷危机 背后的问题在那里

http://www.CRNTT.com   2009-01-14 11:27:50  


 

           二、危机原因初探 

  (一)从文化上看,“透支消费”成为危机的渊薮。 

  在美国透支文化的影响下,在无限制扩张消费和透支欲的支配下,即使根本没有投资能力的人也有了投资的冲动。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 

  在“透支消费”的支撑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透支消费”的扩展,美国经济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时期”,以至于不少经济学家断言: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已不复存在,“经济周期已经消失”。然而伴随着“透支消费”的不断增长,美国居民的个人储蓄也在不断下降,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甚至已下降为负数,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据统计,20多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1984 年为10.08%,1995 年为4.6%,2004 年为1.8%,2005 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 

  美国的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结果,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由此形成了一个非理性的“透支消费”悖论。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仅美国居民在“透支消费”,而且美国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经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但是,“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罢了。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二)美国金融政策难以摆脱政治经济周期的桎梏。 

  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力度很大,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借钱欲望。但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违约现象大量出现。 

  与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当权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私念”可能成为经济周期的重要诱因。在任者为了赢得连任或退休时的声誉,倾向于在当权时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此时有效需求受到刺激,产出就业得以扩张,但由此导致的物价和泡沫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当通胀真正来临或泡沫真正破灭时,执政者已经成功连任或已退休。 

  当时的格林斯潘可能正面临此种诱惑:低利率政策的后果由后来人承担,迷人的经济表现和无限荣光由自己享有。格林斯潘暗示自己曾知晓今天的困境,幷坚持说“那是正确的决策”,但对于后继者和承受损失的投资者来说,答案可能不是如此确定。 

  (三)透明度问题是金融危机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放大器。 

  一些研究者和官员认为,次贷危机源于资产定价缺乏透明度。资产透明度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结构化产品复杂多样,证券化的链条长而复杂。巴菲特曾经谈到,“如果你想弄懂某个CDO产品,不得不看大约1.5万页的材料。如果再从这个CDO产品中取出低层级(junior tranches),与其他50个同类的CDO共同组成一个CDO平方(CDO Square),就要阅读超过75万页的材料——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当规模巨大的结构化产品在市场交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产品到底是什么,这是很荒谬的”。此次与住房相关的证券化过程,是由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住房金融机构—证券化处理—信用违约互换(CDS)—风险分摊—进行信用违约互换,这个过程涉及众多复杂的产品和大量的相关机构,环节众多,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缺乏透明度。在长长的链条中,市场信息的不透明贯穿始终。正是由于产品十分复杂,证券化链条环节众多,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特殊目的载体的投资行为和资产结构所知甚少。二是大量的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进行交易。在私下的OTC交易,由于没有公开价格,资产透明度差。三是金融市场过于依赖评级公司,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的关系过于密切,缺乏监管。而评级机构本身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其收入主要源自证券发行者交付的评级费用。在评级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发行者“招揽评级”的现象,即结构化证券发行者向给其评级最高的评级机构支付费用,导致评级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而评级机构本身的评级模型也存在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