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汪辉专访:不回应是坦荡面对学术批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8-02 13:56:44  


 
  中国学者的公开信公布两天后,由近百名海外学者联名写给清华大学校长的信在网络发表,“声援正在被大众传媒攻击的汪辉教授”。领衔者为9名汪辉著作的译者,签名学者来自美国、澳洲、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其中也包括把后现代理论引入中国的启蒙人物、杜克大学文学批评教授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也有多名香港和台湾学者参与其中。这些学者称在汪辉的著作中没有发现任何剽窃现象。

  而随着著名学者朱学勤也被指“论文剽窃”,论争范围扩大,越来越像一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互别苗头”。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两派学者的论争早已超出纯学术领域,在年轻知识分子中延续,各自拥有一定的舆论阵地和民意支持。自由派和新左派的影响也日渐深入政治和社会文化等空间,话语权的争夺益发激烈。

  在一波波来自个人、学术圈、媒体、博客等千差万别的反应中,争议也好,论辩也好,已经渐渐超出事件本身,延伸为思想界的一次激辩,也是近年来中国学界诸多光怪陆离现象和思想变迁的一种现实观照。有趣的是,跟2001年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引发中国内部的思想论争相比,这次“汪辉事件”,涉入的不仅仅是中国两派的知识分子,还包括了香港、台湾学者,以及诸多在海外从事中国文学和社会研究的华人学者以及西方学者。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十年来,外部学界、尤其是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的思想论争、制度与规范的确立,具备了更多参与介入的意愿和资本,而不仅仅是外围的看客。这得益于多年来与中国学术界交流与熟知程度提升,也显示出中国思想的变革在国际学术界关注度和研究者不断增加的趋势。

  近两百名学者,组成了两个阵营,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肯定有拘囿于各自利益的诉求和矛盾,但众多意见领袖彰显态度的方式与做法,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思想和社会的走向。

  不过,在发表意见、参与纷争的近百名海外学者之中,没有出现新加坡学者的声音,无论是文学还是社会领域。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囿于人际关系或其他不便出声的因素,也可能是缺少与这些圈子的联接点。这或许也反映出一种新加坡的立场:对中国的事务保持关注,往来频繁,却鲜少介入富争议性的事件。虽然政治与学术应有分野、性质不同,但不介入成为一种比较舒服的方式,也可能是习惯使然吧。(作者为联合早报编辑组副主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