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美“量化宽松”政策治标不治本

http://www.CRNTT.com   2010-08-22 08:17:53  


 
  日本采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储备货币达到4000亿元以上,基础货币供应量增速从此前10%以上升至20%以上。在日本央行实行定量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但包括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现金及活期存款在内的M2+CD增速仍没有显着改善,挣扎于3.3%的平均增速,2003年后还长期落于3%以下。而融资需求负增长的局面则更持续了10年之久,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观。同期,日本陷入了所谓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的“增长型衰退”,即一个经济体虽然成长,但产能利用率不足,存货却不断增加。产能惯性与存货增加,持续推动物价下跌,造成了通缩预期。

  文章认为,美国“量化宽松”的效果不会比日本好多少,政策效果难如所愿。

  首先,刺激政策边际效用递减,扩张效果大打折扣。美联储在2009年及2010年初通过“大规模资产收购计划”总计购买了约1.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机构债券,使其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从危机前的约8600亿美元升至目前约2.3万亿美元,而货币乘数却持续收缩。截至7月28日,美国货币乘数为0.851,仅为金融危机前1.612的一半,更不及历史高点3.2的1/3,令货币扩张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救市政策不对症,治标难治本。由于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是按揭贷款利率、公司债利率以及市场利率的基准,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继续购买国债,其直接目标是拉低长期利率,降低金融市场借贷成本,最终目标是刺激消费与投资。事实上,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全球金融系统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实施以避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金融机构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的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转持债券,特别是美国国债这种安全性较高的资产。

  但另一方面,尽管眼下美国的现状是长期利率已然处于历史低位,甚至仍不断创出新低,而信贷市场却不为所动。银行方面,出于资本充足考虑,惜贷气氛仍然浓重;企业方面,由于消费开支未见明显改观且产能过剩的现象依旧存在,其扩张和借贷的动力都很小,美国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在财政政策扩张空间受限,量化宽松效果难如所愿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复苏的局势将相当的被动。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