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反思毛泽东的历史周期律谈话

http://www.CRNTT.com   2012-12-29 11:23:47  


 
相关链接:黄炎培的“新历史难题”:规律?概率?

  2012年12月27日03:37人民网 杨天

  [导读]“律”还是“率”?成了黄炎培遗留下来的又一“历史难题”。

  一直扮演“当代语文裁判所”角色的《咬文嚼字》杂志社,2009年底因黄炎培当年提出的一个 “历史难题”,成为被“咬嚼”的对象。

  2009年12月20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九条为:“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覆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咬文嚼字》作了如此说明。

  九天之后,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的质疑文章。他认为“周期率”的提法没有错,若改成“周期律”,则“反映不出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的深层次含意”。

  “律”还是“率”?成了黄炎培遗留下来的又一“历史难题”。

  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知情人士,并查阅了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探究当年那段著名的“延安谈话”的前前后后,试图澄清这一黄炎培的“新历史难题”。

规律?概率?

  被后人称作“窑洞对”的黄炎培与毛泽东的那段谈话,发生在65年前黄炎培等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期间。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进行了一次长谈。

  据黄炎培后来所着《延安归来》记载:当时,毛泽东问到黄炎培在延安几日的感受,深谙中国历史的黄炎培谈起了“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认为“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终跨越“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就是所谓的“黄炎培历史难题”。

  在《延安归来》书中,使用的是“周期率”。

  对这个问题,毛泽东似早有考虑。“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谈话中提到的‘历史周期率’,除了包含有‘规律’的意思,更多的是概括了历史上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政权兴亡更替现象的‘概率’。”张荣臣撰文说。

  在他看来,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却无法改变规律。因此,“如果讲‘周期律’的话,是不是否定了‘跳出’兴亡周期的可能性?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寻找打破兴亡周期的‘新路’了。”

  对此质疑,《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郝铭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规律是反覆出现的,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规律本身是不可改变的,但前提条件一旦改变,规律也就可能不起作用了。而概率是可能的比率,那是“跳”不出的。

  “黄炎培提出的兴亡周期规律的前提条件是人治、专政。靠封建王朝这样一代代继承下去,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能改变这个规律,总要重蹈覆辙。而现在前提条件改变了,是人民掌权,是民主。所以毛泽东当年没有说改变兴亡周期的规律,而用了‘跳出’。就是你的规律对我不起作用了,我不在你的范围里了,前提条件不存在了。这段谈话的深刻性就在这里。”郝铭鉴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