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徐博东:与《中国评论》的不解之缘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3:19  


 
  第二,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评论》的作者群来自海峡两岸和海外各个方面、不同颜色的智库专家学者,各种不同意见均可在该刊发表,不搞“一言堂”。当然,违反“一中原则”、宣扬“台独”主张者除外。特别是它几乎每一期都刊出的“思想者论坛”,参与座谈的专家学者,经常是红、蓝、绿、桔、白不同颜色的皆有,每一场座谈会围绕一个主题,或邀请相同颜色的智库学者在一起交流切磋,深入探讨。或不同颜色的学者混编在一起,思想碰撞,火花四射,但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各抒己见,理性探讨。由于《中国评论》的作者群来自各个方面、不同颜色,言论较为宽松,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台湾当局找不到“藉口”拒绝它入境发行。因此,它的读者群自然也就更加广泛,涵盖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颜色的人群,学术影响力也就更大。

  第三,它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深度与广度。一般来说,周刊时效性最强,发表的文章注重短、平、快,但却往往疏于深度和广度。季刊时效性最差,往往事过境迁,人们关注的热点已经转移,文章才登出来。而月刊的时效性则介乎于两者之间。作为政论性智库杂志,我以为《中国评论》月刊恰到好处,既兼顾了时效性,又保证了它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中国评论》的作者大都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大牌知名专家学者,所以它刊出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且选题广度也够,涵盖两岸和国际刚刚发生的诸多热点问题,内含“富矿”,各取所需,发人深思。再加上编者用心配图、酌加画龙点睛的小标题或编者按,可读性也很强,自然拥有大量稳定的读者群。

  第四,它善于行销。《中国评论》月刊不像其它政论性刊物,孤立无援,单打独斗,它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旗下的一个刊物,每一期《中国评论》即将出版面世前,它的姐妹媒体“中评网”,都会事先在互联网上将重点文章“广而告之”,引起读者关注。正式发行之后还会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予以转载。还有,过段时间之后,又会汇集一批某一选题的精采文章,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结集出版。如此集团式的相互帮衬,共生共荣,亦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中国评论》月刊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五,它拥有优秀的管理层和一支精干的记者与编辑团队。《中国评论》杂志以社长郭伟峰为核心,副社长兼总编辑周建闽为龙头,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罗祥喜和副总编王平为干将。《中国评论》的管理层个个都是媒体专业老手和两岸与国际问题的专家。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亲力亲为,以一当十。又兼手下还拥有一批分散在各地的优秀、专业、精干、充满朝气的记者和编辑。在社长和总编辑的统领下,《中国评论》形成了一支既拉得出又坐得住、接地气、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肯奉献、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坚强团队。刊物是人办的,办月刊尤为辛苦,何况“中国评论通讯社”的摊子铺得那么大,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拥有了这样一支坚强的创业团队,自然会所向披靡,刊物愈办愈好!

  《中国评论》二十岁了,正值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当此喜庆的日子,谨祝《中国评论》月刊社运昌隆、蒸蒸日上,为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