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制方案 台湾担心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9-06-09 00:08:24  


 
  三、继往与开来

  任何一项方针政策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随时间的推移和背景的变化,难免会提出变与不变的问题或思考,这是一个存量确定和增量提出的选择。鉴于国情,对台“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内涵,主要反映在历任领导人对台的政治承诺或表态,这些承诺或表态就是“一国两制”在台湾实施的重要内涵。在当下来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必然面临对已有政治表态或承诺的再思考。

  总体而言,大陆已有表态或承诺的内涵实质上是赋予了台湾一种“政治自治”,而不是以地域居民或民族为载体的管理自治,如“港人治港”或“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等。对于这种政治自治的给予,是否有必要继续坚持?这是当下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也是一个探索台湾方案时必须要予以厘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涉及“和平统一”的逻辑问题,简而言之,提出和平统一是基于实力的权宜之计?还是基于一种国家发展的价值观?如果是权宜之计,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收回或改变已有承诺是符合逻辑的;但这种把“和平”解决问题视为一种权宜之计,会对大陆希望和平统一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会让和平统一的难度增大,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最终难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历史悲剧(尽管美国人在后台支持台湾,但在前台搏杀中付出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是两岸同胞。)⑫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从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是实力不济的权宜之计或谋略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逻辑就有了与时俱进的演进。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视为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因此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也就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寓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和平发展之中,“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实践具体地展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史观。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两岸一家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真诚地表达了追求和平统一的意愿和决心。换言之,今天大陆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逻辑是建立在更大格局之上——中国对人类发展未来的文明史观(亦即价值观),具有前所未有的胸襟和自信。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不会因台湾地区领导人变化而变,也不会因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而改变。

  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实质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二是统一后充分尊重台湾既有社会制度的政治承诺,亦即接受或认可台湾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存在的合法性。⑬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没有政治原则,也就没有政治承诺。坚持和平统一不仅要坚持原则,也包含着遵守承诺,这是对历史的继承。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和平统一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形成台湾不能独立也无法独立的阻遏机制,为此,大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加强国防建设等举措,这些都是针对可能的“台独”或外国干涉,具有排除非和平可能的威慑功能,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机制,对此也应坚持不变,这也是体现历史的继承性。

  对历史的继承并不排斥与时俱进的开创。鉴于历史的局限,“一国两制”设想的初衷也有其局限性,突出地反映为强调两岸制度区隔的一面,而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认识或关注不够,这与当时两岸的经济差异较大、经济全球化开放程度不够、科技进步水平有限等不无关系。根据香港的经验,仅强调制度区隔,“井水不犯河水”,⑭而忽略社会经济融合之趋势,会给后来香港与内地的人员交往、基础设施联通等带来一些争议性矛盾。由于欠缺相应的制度融合的支持,需要临时“补课”,进而容易引发社会不安或不满情绪,增加了“两制”运行的交易成本。因此,在探索台湾方案时,一定要根据当下的发展情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增加和丰富“两制”的内涵,处理好“两制”与社会经济融合的辩证关系,为统一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可包括以下方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