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顶层设计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30 08:31:52 |
应围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文章认为,顶层设计应当围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让农民过上和谐、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直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 在2005年、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两次都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应该说这个脉号得很准,但不足之处在于,尽管文件提出了指导性的20字方针,却没有告诉村两委干部和农民做什么、怎么做,也没有说清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几年各地搞的新农村建设典型,通常原有经济实力很强,有的搞钢铝大型企业,有的吃矿山资源老本,很少是真正从土地上“站”起来的。比如,个别典型主要靠大工业起步,又凭借资本优势在房地产等领域扩张,兼并了周围的10多个村庄。我有一种担忧,一旦处理不好利益关系,就有可能造成中心村受益,被兼并村受穷。这种情况应加以疏导和防范,否则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可以让农民过上和谐、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直接体现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 但是,由于2010年一号文件对于城镇化制度创新的表述,仍然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列,这就给了中等城市(主要是地级城市)一个机会,他们会从中找到加快自身发展的政策依据。针对这种情况,小城市可以指县城,也就是小城镇当中的城关镇。这一年就快过去了,没看到哪个城市真正为农民放宽进城落户条件的,倒是看到了很多城市把权力所能控制的资源,大量投入到要地不要人的加速扩张中。 从掌握的情况看,国土部批准的24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份中,用地指标大多被中等城市拿走,并没有按一号文件要求在县域范围内使用,也没有用于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现在让人忧虑的是,目前疯了似的土地兼并,尽管并不是小城镇建设惹的祸,却有可能让人们把洗澡盆里的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小城镇建设刚露头就可能被“咔嚓”一刀,一号文件所说的城镇化制度创新很有可能夭折,“农村—小城镇—城市”之路很有可能中断。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明白,2.5亿外出农民工以及他们身后的8700万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只有小城镇才能真正托付他们的未来。换句话说,透支未来总是有限度的。没有什么政绩、增长或者发展,值得用这些人的命运去换取。 小城镇是所有城市的母体。把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看,农民通常占总人口的10%以下,农业就业大约只占就业总量的5%以下。但中国国情不同,农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50%以上。如果农民占比下降到30%,就要从农村转移5亿多人口出来;如果农业就业下降到10%,就要从农业转移2亿多劳动力。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的框架内,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解决自身的问题已十分困难,低收入人群和边缘人群需要更为充足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只有小城镇才能容纳未来2/3的农村转移人口。比如,北京市在确定33个小城镇提升服务功能后,就一举解决了40多万农民就地就业的难题。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这件事上来不得半点含糊,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一任问题日积月累而不警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