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从华为成长看中美交锋实质与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8-12-17 00:02:39  


 
  二、与美较量,帮助了华为的成长

  坚持开放,不重蹈王安覆辙的华为其后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1997年华为的销售额是41亿元人民币,1998年销售额提升至89亿元人民币,1999年销售额达到115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了0.53亿美元的海外销售,2000年华为销售额攀升至213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扩大到1.28亿美元。同时,华为的员工人数也从1997年的6000人增长到1999年的12000人,进而增长到2000年的16000人。也是在2000年,华为来到美国,在硅谷和达拉斯设立了研发中心,一年以后,华为在美国再设立四个研发中心。

  然而好景不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华为,自2003年开始遭到了美国政府无端的指责和打压。2003年新年伊始,全球数据通信的巨头思科,在美国对华为提起了知识产权的诉讼,长达70多页的起诉书,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知识产权法类别。起诉地点选在美国得州东部马歇尔镇的联邦法庭。美国律师分析思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诉讼地点时说:“该法院以快速审结知识产权诉讼案见长,以判罚严厉着称,而马歇尔镇民风则保守排外。”②当时的西方媒体评论说,华为肯定会陷入“灭顶危机”。

  华为选择了直面美国的挑衅。应诉初期,有人建议华为高举“捍卫民族企业”的大旗,获得国内媒体和政府的支持。华为决策层否定了这个方案,因为华为最终要走向国际,要开放,要靠实力说话。世界五百强企业,有哪一个是高举民族企业旗帜的?一个都没有。市场是无国界的,伟大的公司视野要放在全球,公司的成功会成为自己国家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华为在美国,按照美国的规则,在法律和媒体两条线上与思科展开正面交锋。一年半之后,这场官司以和解告终。今天看来,这场官司对于华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思科通过全球媒体,甚至头版头条‘宣传了’华为,使用户知道了一个能与思科竞争,并且对思科有威胁的公司,就是华为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公司。这是用多少广告都做不到的。”③

  虽然这场官司和解了,但是美国政府取代了美国公司走到了台前,对于华为的打压也更加变本加厉。2007 年,美国贝恩资本联合华为欲收购美国3Com公司,遭到了美国国会部分议员的抵制,最终收购失败。2010年华为试图收购摩托罗拉公司的无线资产,还是被美国政府拒绝。后来华为收购美国3Leaf公司,结果这一笔仅200万美元的小交易,也在2011年被美国政府叫停。

  不仅并购被拒绝,连正常的销售活动也遭遇阻碍。2010年华为竞标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的蜂窝网络升级项目,美国国会数名议员对华为的并购横加指责。最终,虽然华为的竞标价格低于对手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和三星,但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Sprint还是无奈地放弃了华为。④2018年,美国的电信运营商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不再分销华为的智能手机。美国政府公开表态,希望美国公民不要购买华为手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